火鼎公火鼎婆
“火神”崇拜說
人類對“火神”之崇拜,可溯源于傳說中燧人氏鉆木取火之時。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對“火”有著一種強烈的崇敬之意。而閩南地區的“火鼎公火鼎婆”正是源自對于“火”和“火神”的崇拜,是對“火神”崇敬而衍化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
油炸秦檜說
表演油炸秦檜的故事衍化而來。
城隍“火鼎踩路”說
據近些年調查,“火鼎公火鼎婆”舞蹈系源于泉州民俗中的城隍、王爺等神出巡時,抬火鼎“踩路”的民間習俗。
泉州民間信仰歷史悠久,地方神袛眾多,一年四季酬神游佛、迎神賽會不斷。單泉州城內就有關帝、天后、吳真人以及府、縣二個城隍等。城隍系管轄陰陽兩界最高神明,其權力之大,據《泉州府志》引《陳讓碑記》載為“監察官民善惡”。凡大小官員到位“必先假廟與神誓其陰陽表衷協于正直”,否則生前死后都將受到城隍責罰。
泉州城隍凡春秋二祭,府城隍五月十三日為神誕日,凡遇重大節慶,城隍金身及廟中大小諸神必與泉州城中神格較高的眾神明一道上路出巡。清·乾隆《泉州府志》記上元夜泉州迎神踩街盛況:“妝為神像”、“假面盛飾”、“鳴鑼助喊”、“其疾如風”、“一國若狂”。
各路神明出巡前必先經一番“踩路”,掃除路上妖氛,以保一路清凈。至今金門城隍四月十二神誕出巡的前一天晚上,各鋪境須抬一“火鼎”,并由道士在前開道,沿著明日城隍爺出巡的路線從頭到尾走上一圈,稱為“踩路”,極其隆重。只是金門“火鼎”系燃食用油而非燃柴而已。
金門城隍廟始建于明代,其人、神、信仰、習俗大都由泉州傳入,可證泉俗迎神賽會抬“火鼎”習俗年代更為久遠。時至今日,泉州城鄉尚有結婚抬嫁妝,必由父母認真燒起一爐旺旺的炭火,請一懂“禮”的長者擔著走在隊伍最前頭;而新娘臨入夫家門時,亦必從夫家特意燒起的炭爐上跨過,稱之為“跨火爐”。上述“火爐”皆意在趨邪除污,與城隍“火鼎踩路”功能一致,可見“火鼎”在泉州民間習俗中影響之深。
泉俗城隍“火鼎踩路”今已罕見,卻見保存于金門海島。而泉州城鄉由迎神賽會的抬“火鼎踩路”,衍化成為“火鼎公火鼎婆”抬“火鼎”踩街游行,又由燃油改為燃柴,不但節省開支,而且可平添許多趣味情節,增加舞蹈的熱烈氣氛,更能為普通百姓喜愛。
表演程式
表演時,火鼎公、火鼎婆用長竹竿抬著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鐵鼎,鼎的兩側貼上
紅聯紙,寫著“掃去千災,迎來百福”等字,鐵鼎中柴火燒得通紅。火鼎公、火鼎婆隨著民間小調《十串花》(又稱《流水板》)等樂曲的節奏,三進三退,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
三人或快步飛穿,或緩緩躑躕,舞姿神態隨意變化,顛而不狂,醉而不癡,或運用手中的道具表演各種技巧、身段。有時“火鼎婆”故意大煽其火,燎得前頭的“火鼎公”火燒屁股,捶胸跳腳、罵罵咧咧;有時火焰將熄,三人反擔火鼎鼓足腮幫,拼命吹火,結果被煙灰迷眼,涕淚齊流,狼狽至極,觀者笑彎了腰。一路上,火鼎公婆一邊用幽默戲謔的話語,一邊踏著滑稽的舞步,做出種種逗人動作,同圍觀群眾嬉戲,甚至打情賣俏,即興表演,風趣而多樂,惹得觀眾捧腹大笑, 增添歡樂氣氛。
為提升氣氛,一般一個隊列組合中,都有數對“火鼎公婆”混合穿行表演;另有一隊“村姑”,擔著柴擔,跟隨火鼎公、婆之后,亦步亦趨。其舞蹈因其無拘無束、自由奔放、氣氛熱烈,自成一格。
舞蹈寓意
從該舞蹈的表現形式上看,“火鼎公火鼎婆”的樂觀爽朗性格,風趣幽默的神態是人們成功后的一種感情抒發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火鼎踩路”表達了人們對掃除一路污濁、驅除疾疫、驅邪鎮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求,有“燒去千災,迎來百福”之意,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閩南地區和臺灣金門的結婚風俗中,新娘需跨過投鹽燃木的圍爐(火爐),方能進入男家,這習俗取義于投鹽之火旺且能避瘟疫。那熊熊燃燒的鍋火也喻為當代人民群眾生活紅紅火火、蒸蒸日上、愉悅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