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鼓弄又稱弄車鼓、車鼓陣,是中國閩南特別是同安地區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漢族民俗娛樂形式。它是一種說唱、表演合一的漢族歌舞藝術,它以動作樸實簡單、易學易演,詼諧幽默的風格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前鄉村迎神賽會,農閑節目的慶祝活動以及新婚鬧洞房等喜慶日子,都很盛行。幾乎每個村落的老人都會說車鼓弄,三步進,三步退,弄過來又扭過去。
車鼓弄的起源年代不詳,但據老藝人的述說與車鼓弄的道具、服飾及唱詞音樂上的推測,至少在清朝中后期就有車鼓弄活動并流傳甚廣。
清康熙年間,臺灣已有車鼓的記載。陣香編的《臺灣竹枝詞選集》收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臺灣府貢生陳逸所作《艋竹枝詞》:“誰家閨秀墮金釵,藝閣妖嬌履塞街,車鼓逢逢南復北,通宵難得幾場諧”。康熙五十四年(1715),臺灣乙未歲貢生劉其的《元宵竹枝詞》:“鰲山藝閣簇卿云,車鼓喧闐十里聞;東去西來如水涌,盡多冠蓋庇裙釵”。還有載于道光十年(1830)所修的臺灣《彰化縣志》也記有陳學圣的“車鼓詩”。
對車鼓做了大量研究的臺灣學者黃玲玉女士認為:“可知至少從康熙到道光這段時間,車鼓在臺灣是如何的深植民間,其受歡迎的程度幾乎已近瘋狂”。可見,車鼓弄是隨首閩南文化的傳播在清康熙間以前就流行于臺灣。
車鼓弄在同安的流傳有三種形式:一是文車鼓,由二人表演。主要流傳地區在新圩后埔、汀溪前閣、五顯遼野,馬巷后蓮等地。二是潘涂車鼓,主要流傳在西柯潘涂村。三是武車鼓,又稱“車鼓跳”,主要流傳在翔安區(原同安東半縣地區)的沃頭村。關于車鼓弄的來源,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新圩后埔老藝人黃成勸(1887年生,已卒)所說的傳聞:有一窮困潦倒的民間藝人,半夜三更在鄉村中徘徊,忽然聽遠處傳來詼諧有趣的男女對唱歌聲,近前一看是豆腐坊間,從窗口窺視原來是一對夫妻在磨豆腐時無聊編歌對唱打趣取鬧,歌詞曲調親怩通俗有趣。民間藝人靈機一動,就把形式、唱詞、曲調記下來加以整理、發展、成為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二是同安縣新店沃頭村藝人蔣太原(1931年生,已卒)介紹,其師蔣才潤曾說:車鼓弄起源于隋末唐初。當時,農民義軍為了營救秦瓊,化妝賣藝車鼓陣混入關內,劫了法場。
這都是傳說,無可考據。另有一種意見認為,這種形式可能是從北方——主要是山東、河南一帶的移民傳入福建的。進入福建后,藝人們采用當地的民間小調及地方戲的唱腔、舞步,使之逐漸地方化而發展成閩南民間舞蹈。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文化部門認真挖掘整理民間藝術,采集不同特點的車鼓弄蹈形式,加以整理提高推廣。歷年來,車鼓弄出現在民俗活動,大型文藝踩街、文藝調演,比賽上,獲得人民群眾的喜愛。1992年入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2006年,同安文化館舞蹈隊的《喜弄車鼓》民間舞獲廈門市第三屆群眾文化藝術節舞蹈專場比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