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閣裝扮的形式是由數十座連成蜈蚣身以各種顏色的絲綢、布料串聯起來的“閣棚”組成,每節(jié)上坐著一位化裝成歷史故事的孩子,邊有兩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閣棚”的數量視財力和人力而定,由20—108節(jié)不等,因其節(jié)節(jié)相接,行走彎彎曲曲,委蛇而行,形似蜈蚣,故稱為“蜈蚣閣”。制作“閣棚”的材料為木板為主,每個閣棚長約1.5—3米不等,寬約0.7—1米不等,上面裝置一高凳,棚周飾以各種彩綢花卉,飛禽走獸,每塊“閣棚”之間以活榫相接,連成一串,又可靈活轉動。又于卸接榫眼處橫穿一根木棍,長度超過“閣棚”寬,用作肩扛用。再在“閣棚”的首尾分別裝上蜈蚣的頭和尾。有蜈蚣頭和尾的“閣棚”,今臺灣仍然保留著,廈門今已改成龍頭龍尾了。
表演時,蜈蚣陣由人力肩扛或裝輪推動,由少年兒童扮成《西游記》、《三國》、《水滸》等各種戲曲人物在棚上表演(內容大都取材歷史故事,或文人雅事,或歷史傳說作題材)。表演時,配以富有閩南地方特色的音樂和一定的節(jié)奏和隊形,一路放炮,一路表演,緩緩前進,猶如一條蜈蚣在地上蜿蜒爬行,十分壯觀。
在廈門市,“蜈蚣閣”習俗流行最盛的是東嶼村,其活動與大道公(保生大帝)信仰習俗緊密相連。每隔數年的大道公誕辰日(農歷正月二十日),都會舉辦“蜈蚣閣”藝陣到大道公信仰的祖廟青礁慈濟宮進香活動。今年“蜈蚣閣”藝陣的進香活動特別大型、熱鬧,“閣棚”有40節(jié),每節(jié)長3.6米,加上龍頭龍尾,總長度超過了150米;每個“閣棚”上坐有2個扮童;沿途圍觀的群眾多達萬人。今將其進香活動過程如下:
一、“蜈蚣閣”進香出發(fā)前
1、擺蜈蚣閣隊型早上九點,蜈蚣閣按順序一節(jié)一節(jié)地扣好,擺好在大路上,把村中中元宮的吳真人和護駕的三元帥著上盛裝,把吳真人的坐騎備上鞍;
2、行“過火”儀式中元宮門前燒紅一大堆的火炭,所有參加進香的舞龍、舞獅、鼓樂、花籃等隊伍都要繞火炭一圈,以保地靈中的靈氣聚集,藉之抵御邪氣無法入侵,保佑合境平安。隨后乩童、道士數人,有的拿著鹽米往火炭堆里撒(鹽米是象征清潔、文明的意思),有的開血魚(意思是祈求合境平安、和諧社會),有的拿法繩(意思是鎮(zhèn)邪掃清歪風邪氣),乩童拿劍開道,嘴里邊催咒。繞火堆三圈后,乩童舉劍一臺刂,腳踢火炭,掃清“牛鬼蛇神”。
二、“蜈蚣閣”進香過程
1、“蜈蚣閣”巡境活動進程時辰一到,蜈蚣閣藝陣出發(fā),“蜈蚣閣”開路,前面有打扮成古代衙役的手執(zhí)“回避”牌子開道,各種旗隊、樂隊、舞龍、舞獅、旗陣緊隨其后,吳真人神像的輦轎壓陣,善男信女等信眾隨后相行,繞著事先安排的村莊順序緩緩前進。所有參加藝陣活動的人,全部穿紅色的服裝,從遠看就像一條大蜈蚣在游行,整支隊伍有200多米長,隨行人員上千人。一路上,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當“蜈蚣閣”陣通過某境時,聚集在旁等候多時的信眾,都爭先恐后膜拜祈福,相信繞境過處必可祛災除穢氣。到了青礁慈濟宮,閣上的每個小孩都得下閣朝拜吳真人神像,香陣進香朝拜完畢后,沿原路回村。
2、“蜈蚣閣”藝陣行程路線從東嶼村埭頭進入鐘山、漸美、龍潛、北市、海滄街、柯井、毛穴廣,最后進入青礁慈濟宮進香過火。
錦里、青礁的蜈蚣閣進香也是如此,就是進香線路不同和蜈蚣閣的節(jié)數多少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