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浦南周邊地區出現瘟疫,奪去許多人的生命。當時,浦南的百姓夜夜與“大尪”一起巡夜,燃放鞭炮,因此浦南沒有發現瘟疫,之后許多鄉鎮紛紛邀請“大尪”前去驅魔逐疫,浦南“大尪”一時名聲大噪。
“文革”期間,“大神尪”遭到破壞,節日舞尪的習俗也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80年代后期,當地百姓自發捐資重做兩尊“大神尪”,浦南“大神尪”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此后多次參加市、區舉辦的文化活動。2000年以后,由于年久失修,“大神尪”的面具、服飾已十分殘破,加上表演者大多外出務工、經商,浦南“大神尪”再次陷入瀕臨失傳的境地。
2004年8月,在漳州市文化與出版局組織的民族民間文化重點項目普查活動中,發現了兩尊“大神尪”,將其列為重點保護對象,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浦南“大神尪”的保護工作從此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由于“大神尪”的特定作用,許多重大慶典活動都喜歡邀請它來表演,如今已成為薌城區文藝隊伍一支生力軍。
2005年10月,浦南“大神尪”應邀到廈門進行表演,充分展現了閩南民間文化的風采,引起了廈、漳兩地高校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人類研究所將其納入研究視線,集美大學等大學部分學者也慕名而來觀看、了解浦南“大神尪”。
2005年底,浦南“大神尪”(申報名為浦南古儺)文化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3月浦南鎮區居民舉辦傳統活動慶賀“大神尪”榮列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復活后的“大神尪”第一次以原生態的形式在原生地展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