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浦南鎮位處福建東南部,是國家歷史名城薌城區下轄的一個鎮。浦南“大神尪”(又名:浦南古儺)是浦南鎮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在全國范圍內也屬罕見,目前已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浦南“大神尪”共有兩尊,一尊七品縣官,一尊書童。“大神尪”的制作是以竹條為材料,用經緯線編成鼓形竹筐,外穿繡有精美圖案的官服。
表演時,由舞尪人鉆進尪里用肩膀扛起,踩著伴奏鑼鼓的鼓點節奏行走,并做出相應的舞蹈動作,“七品縣官”手握“國泰民安”或“風調雨順”的牌子,“書童”舉著扇子,另有一“大頭娃娃”在他倆之間蹦蹦跳跳,兩尊“大神尪”根據伴奏音樂做出各種夸張、滑稽的動作逗樂觀從。
浦南“大神尪”最早是當地居民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一種儀式,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慢慢增加了迎祥乞福、酬神納吉的功能,從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演變為傳統的民間民俗活動,已滲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在過去逢年過節、重大慶典、祭祀或民間活動中,人們都可以看到“大神尪”的表演。 “文革”期間,浦南“大神尪”遭到破壞,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2004年,在全市民族民間文化重點項目普查活動中,“大神尪”再次被挖掘出來,受到了省市區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組織進行搶救,如今“大神尪”又開始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且走出漳州到廈門等地進行表演,影響面越來越廣。
浦南“大神尪”是漳州“開漳圣王陳元光文化”系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保持了文化的原生態。浦南鎮是“陳元光文化”最集中表現區域,這里有陳元光的兒子陳珦創辦的中國最早書院松洲書院,陳元光及其主要部將許天正、李伯瑤、林孔智等都均葬于此。
浦南“大神尪”與臺灣宜蘭地區的“大神尪仔”在外形、制作方法和表演形式、功能作用基本相同。此外浦南“大神尪”與云南、貴州、江西等地儺不一樣,但卻有與儺一樣的表演形式和功能,目前我國與臺灣部分學者都認為這應是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浦南“大神尪”對于研究我國儺文化、開漳圣王陳元光文化及與閩臺民間信仰淵源傳承關系極具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