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彩球舞
彩球舞,又名“踢球舞”或“貢球”,有“踩街彩球”、“場地彩球”、“舞臺彩球”、“高蹺彩球”等類型,是泉州逢年過節(jié)、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一,還流行于廈門、漳州、臺灣等地,許多鄉(xiāng)村農(nóng)民群眾都能表演。
泉州彩球舞
推薦人:省級非遺傳承人何敬智
制敵術(shù):身懷真功夫,兼容并蓄
最后出場的彩球舞,身世顯赫,祖先是2000多年前的宮廷尤物——蹴鞠。
漢至唐宋時,蹴鞠分成了兩支,一支是現(xiàn)代的足球,一支就是彩球舞。
彩球舞,是蹴鞠與音樂舞蹈聯(lián)姻的結(jié)晶,在唐宋時期隨中原仕民南遷,傳入泉州,后再無他戀,一直留在閩南地區(qū)。
彩球舞的身世軌跡,可以在宋元的折子戲《蓮花落》中尋到。里面的“亞仙踢球”一出,美女李亞仙就說著一口閩南語,踢著足球,反映的就是彩球舞在泉州民間的真實狀況。
為什么敢和前兩位攻擂手叫勁,功夫是她最拿手的。
足球變成舞蹈的道具,踢起來不好控制。所以舞者就在球底下連接木棍,男性舞者執(zhí)彩球,表演時左抖右滾,逗引彩旦和彩婢戲球不止。彩旦和彩婢四人或者六人,或捧、或爭、或托,腳、手、肩、腰并用。球在空中飛,人在球下舞。
彩球舞還吸納了舞龍、舞獅,以及雜耍、武術(shù)動作。看著巾幗英雄們腳尖點球、背滾球、飛叉捧球,你還會小瞧彩球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