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民間舞種
1、拍胸舞
拍胸舞
拍胸舞的基本動作以蹲步為主,手依次擊掌、胸、脅、腿,主要動作組合有“七擊”、“八拍雄姿”、“擊掌回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閹雞行”等等。音樂一般都配以南曲《三千兩金》。
它的形成據認為與閩南地區的地理環境、人們的勞動方式、生活習慣等息息相關,其氣氛熱烈,恢諧奔放,且簡便易學,逐漸成為普遍的群眾性舞蹈。凡節日慶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這一舞種參加。
拍胸舞來源另有幾說:
(一)源于宋代馬遠“踏歌圖”所描繪的古漢族“踏歌”;
(二)源于梨園戲宋元南戲劇目《鄭元和》中眾乞丐的“拍胸舞”;
(三)古閩越族原始祭祀舞蹈遺存。 彩球舞 又稱踢球、貢球。其形
式為一群村姑少女和一位頭戴“丁香髻托”的丑婆,圍繞著一手持長柄彩球的男性球手舞動的彩球,翩翩起舞。村姑、丑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丑婆表演恢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抬腳繞球,惟妙惟肖。
民間逢年過節、迎神賽會等的游藝節目中,大多有踢球舞。技藝高超者,還可表演“高蹺踢球”。
2、《彩球舞》
彩球舞
《彩球舞》系由唐、宋宮廷“蹴鞠”傳入民間,演變而來。也有認為源于宋元南戲泉州梨園戲古劇《李亞仙》中的“亞仙踢球”。
3、唆啰嗹
唆啰嗹
“唆啰嗹”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行進間的民間舞蹈。舞隊一般由十至幾十人組成。隊前開道并作聯絡的是丑扮的“鋪兵”,肩上的扁擔,一頭吊著盛酒的新尿壺,另一頭吊著草鞋和豬腳,手敲銅鑼;接著是二至四名“妝人”(妝扮人物,又稱“小纛旗”)手擎幡旗,旗桿末端扎束艾草和榕枝;再后是四管樂隊;四壯漢抬一木雕或泥塑、紙扎的龍王頭殿后,旁隨男扮女裝的“花婆”四人(或另加四女孩扮“花童”)手提盛滿鮮花的紅漆籃。
游行時,樂隊反復吹奏“唆啰嗹”舞曲,大家隨聲唱和。每至一家,手擎前導幡旗的“妝人”口呼吉祥辭句,入廳堂,用幡旗于尾梁間舞動數下,花童(或花婆)踏著舞步給戶主送花,戶主答以紅包。
這種民俗活動也叫“采蓮”,解放前泉州城內各鋪境都很流行,解放后僅保留在晉江市安海鎮。 “唆啰嗹”直接源于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傳入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