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鳳坡跳鼓
鳳坡跳鼓
“鳳坡跳鼓”是南安縣詩山鎮鳳坡村的一種民間舞蹈。于每年農歷正月十二至十三日該村迎神“割火”時表演,參舞者甚多。最早通常以“公娶婆”的形式出現,后增加了生、旦、彩旦、丑等角色。動作以踏跳、蹦踢為主,主要動作有“魁星踢斗”、“仙童照面”、“絞腳跳”、“琉璃吊拍”、“后按鼓”、“輪鼓”等。
音樂以打擊樂為主,節奏快慢多取決于鼓手的表演。配曲套用“公婆拖”、“十二步相送”、“燈紅歌”等民間小調。主要道具“堂鼓”直徑約40厘米,行進間由二人抬,其余舞者分執鼓槌、拍、小叫、小鑼等打擊樂。
據老藝人梁錫林等人,這一舞蹈形式相傳起于春秋時期,二百多年前,由臺灣回傳入鳳坡村,以后在泉州各縣廣泛流傳,但表演形式不盡相同。最具影響的,是流傳在泉州城內及其附近的“跳鼓舞”,內容是表現梁山泊好漢化裝劫法場救盧俊義的故事,角色有魯智深、顧大嫂、阮小二、孫二娘、時遷、燕青等六人。
表演以對斗、對舞為主。主要動作有“七步翻轉”、“潑腳慢步”、“磨腳移步”、“魁星踢斗”、“鐵拐靈額”、“洞賓背劍”等。主要道具“扁鼓”,直徑約30厘米。
6、獻鬧鈸
獻鬧鈸
“獻鬧鈸”又名“演金”,是一種帶有雜耍的道教舞蹈,用于喪事“做功德”時表演。主要道具是一副特制的銅鈸,重約3市斤,直徑約23厘米。另有“七寸棒”以硬木制成,用以托轉“鬧鈸”。
舞蹈動作剛健有力,節奏自由,有“推山”、“照鏡”、“云龍過目”、“炒茶跳舞”、“鉸刀剪浮銅”“扳鈸”等20多種動作。以打擊樂伴奏。技藝高超者,還可表演“高蹺獻鬧鈸”。
據傳,“獻鬧鈸”起于唐李世民“游地府”后為超度亡靈始設,其后盛行于河南一帶,五百多年前傳入南安。
7、鼓墜舞
鼓墜舞
“鼓墜舞”主要流行于永春縣。
表演時隊伍最前面的一人手持小鈸,隨之是肩挑南鼓、敲磬的正副鼓手,后面依次是銅鉦、小鑼、黃涼傘,最后是管弦樂隊。動作融入“太祖拳”的某些動律,甚至采用其名稱,如“請步”、“三戰步”、“人字打”、“青龍滾水”、“畫眉踏架”等。
小鈸手在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以至該舞蹈的風格也根據小鈸手演員個子的高低,分為“高人字打”和“矮人字打”。在行進表演時,為求得平衡,特在鼓擔后面掛一稱砣,故又稱“鼓墜舞”。
據傳,“鼓墜舞”原是隋朝滅陳后,陳后主的兒子陳敬臺及宗室逃入永春所帶來的宮廷音樂舞蹈,以后逐漸傳入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