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竹馬燈
竹馬燈
“竹馬燈”又稱“番仔弄昭君”。由一旦二丑組成。旦扮昭君,胸前背后縛著用竹、紙裱糊的竹馬。丑扮“番頭”、“番尾”、“番頭”手握錢鼓在前,“番尾”手執錢棍在后。昭君雙手作勒馬狀,雙腳走動,似馭馬奔馳狀。
兩番手中錢鼓、錢棍有節奏地扣擊腿、臂、掌、肩,三人舞蹈配合默契。其內容表現王昭君出塞和番時的離愁別恨。
音樂根據舞蹈情緒的變化發展,分別采用南音和民間小調“十花串”、“十二生肖”、“水車”、“打花鼓”等曲牌。
據稱“竹馬燈”系源于唐代的“竹馬戲”的舞蹈。 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演員4人: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老婆子身上綁著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后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
舞蹈表現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
“驢子探親”最遲在清末民初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見出現。
9、公背婆
公背婆
“公背婆”由一個演員扮演互相背著的兩個角色。
據傳,它是從木偶戲《目連救母'會緣橋》一段戲發展來的。表演一個啞子背著一個癩痢頭的妻子,沿途乞討。演員上半身裝作婆,下半身裝作公,一個演員同時表演兩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各種身段動作。過程一般有:上坡、下坡、涉水、過橋、捋花等。
解放后改為啞父背著女兒進城觀燈、看踩街。
10、幡會舞
幡會舞
“幡會舞”最早以表演《昭君出塞》故事為主。
有兩種表演形式:一是以10塊木板(每塊約6尺長3尺闊)銜接成蜈蚣狀,上置高凳,表演者立高凳上載歌載舞。木板由數十人抬行,俗稱“幡會閣”,又叫“蜈蚣閣”,這一形式在乾隆《泉州府志》中已有記載。一是表演者站在馬背上邊舞邊奏,稱“馬幡會”。
后來也用作舞臺表演,人物一般有王昭君及番女番兵等。昭君自彈自唱,番女番兵分掌螺旗、錢鼓、響盞、四寶、拍板、扁鼓等,作各種身段動作伴舞。音樂采用南曲《出漢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