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五梅花舞
“五梅花舞”是道教“道情”中的一種宗教舞蹈。
一般有9人,先由主行(道教“中尊”)持花(有的執(zhí)如意、帝鐘等)上場唱“三春天地風光好”的曲子,接著8人各按次序手托蓮花燈成對上場,唱欣賞春天各種美景的詞句,以后依次表演3人舞、5人舞、7人舞、9人舞。至9人舞時,主行唱“海反”詞(龍王上天獻寶),唱畢,穿梭變化,環(huán)繞起舞形成“五梅花”狀,隊形復(fù)雜多變,氣氛熱烈凝重。伴奏由吹奏樂,配以“嘮哩嗹”的曲牌。
道教“五梅花舞”據(jù)說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12、車鼓舞
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有一車鼓公和一車鼓婆抬著一個用竹篾做的大鼓,作顛顫進退的對舞表演;有一老頭打大鼓,兩小生打小鼓,一車鼓公打銅鑼,一車鼓婆打拍板的群舞表演;有車鼓公打大鼓,車鼓婆敲銅鉦的隊舞表演;有將大鼓置于架上,配以鐘、鑼、鈸、大吹,二人扮丑、旦,執(zhí)扇子的雙人舞表演;有將鼓置轎亭上,二人扮老夫妻面對面抬鼓,一人居中司鼓的三人舞表演(也稱“鼓亭公婆)等等。
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采用民間小調(diào),如“車鼓調(diào)”、“四季歌”、“更鼓調(diào)”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一,氣氛熱烈。近幾年鯉城部分郊區(qū)從“車鼓舞”中的“車鼓婆”發(fā)展為“車鼓婆舞隊”,其舞步獨特,別有韻味。
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泉城上元節(jié)盛況,即有“鐘鼓架”、“香架鼓吹”等相似的表演形式。 甩燈舞 “甩燈舞”舞者用細繩系一盞球狀的燈在手中甩動。早期的球燈有32個角,在節(jié)慶游行時,群眾成群結(jié)隊,邊甩邊舞邊行,旁觀者則放焰火、燃鞭炮助興。
其主要動作有“左右旋燈”、“八字繞燈”、“擺燈”、“圓燈”、“舉燈”、“伏燈”等。音樂采用南音和通俗的民間小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