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頭、燒酒、曲,是老泉州人喜愛的傳統娛樂“老三樣”,擺在第一位的就是“拳頭”。自古有著尚武之風的泉州,早在宋代就被詩人以一句“泉南到處少林風”形象概括,俞大猷、鄭成功、施瑯、林興珠、陳化成等一大批名將的出現,使得泉州習武風氣日盛。千年光陰滔滔向前,五祖拳、羅漢拳、永春白鶴拳、五枚花拳、少林花拳、龍尊拳、地術拳法、龍虎拳等諸多拳種風行閩南,讓泉州古城曾風云聚會、高手云集。
日前,一本清末拳譜《行者大要》面世,讓近乎失傳的行者拳走進大眾視野,也引發市民對泉州稀有拳種的好奇和關注。泉州有哪些稀有拳種?它們分屬哪門哪派,分踞哪山哪水,出過哪些叱咤一時的武林豪杰?各門各派有何獨門絕技,有無武林秘籍流傳于世?隨著冷兵器時代結束,武術失去保家衛國的主要功能,逐漸被邊緣化,泉州部分稀有拳種漸漸陷入傳承斷層,如何破解傳承隱憂,成為泉州武林中人的題中之義。一個武林,就是一個神秘世界。本期縱深,早報帶您探秘泉州稀有拳種,尋覓它們背后的惆悵江湖。
曾是方世玉嫡傳絕技,招招刁鉆的地術拳;柔極至剛,剛極至柔,卻又神出鬼沒的五枚花拳;拳法秘不示人,堪比“獨門絕學”的行者拳……習武之風在泉州世代相承,諸多拳種流傳至今。曾在閩南一帶風行的五枚花拳、少林花拳、龍尊拳、地術拳、行者拳等稀有拳種,它們的創始者是誰,有何傳奇故事?各門各派有何看家絕活?其口傳心授的拳法心經和武功秘籍能否讓人一窺?近日早報記者走訪武林中人,掀開泉州稀有拳種的“蓋頭”來,帶你走近一個別樣的泉州武林世界。
【五枚花拳】“少林五老”之一始創 近百年前傳入泉州
套路上柔極至剛、剛極至柔;動作上神出鬼沒、奧妙絕倫;棍法踮步守角,殺機暗藏;槍法樸實無華,槍槍實戰……這便是泉州稀有拳種五枚花拳,這種由歷史上尊稱“少林五老”之一的五枚大師創設的拳種,宗法自然,講究后發制人,以巧取勝。
五枚花拳從清末游方僧人慧善傳至臺灣曹炳章。曹炳章來閩后,傳給泉州郭清河,郭清河癡心隨師十幾年,苦心研練,終得大成。80余載人生浮沉路,郭清河授徒甚眾,他的門下有12位弟子,兒子郭新民更是承其衣缽,成為五枚花拳第五代傳人。
內家拳法 清代五枚大師始創
“五枚花拳是內家拳,以花與四時節氣的關系,寓意剛柔與技法的變化。”泉州市武術協會副會長、泉州崇德國術館館長郭新民介紹,五枚花拳內外兼修、攻防皆備,已系統形成一個門派而流傳后世。
史料記載,清咸豐年間,游方僧人慧善到臺灣臺中,把五枚花拳傳給孫以欣,孫以欣傳給他的外甥曹炳章。1924年,曹炳章入閩后,傳給泉州人郭清河。
郭清河家住泉州花園頭,他6歲時痛失雙親,年幼便跟著伯父闖蕩廈門。在廈門時,郭清河因緣際會認識了曹炳章,自此開啟十幾年的拜師學武之旅。“父親跟隨師祖一直學到28歲,師祖家中出事后,為給師祖籌措資金,父親欺騙家人說要結婚,得來五百大洋,二話不說拿給師祖……”郭新民回憶,在與曹炳章告別后,父親的足跡幾乎遍及閩南一帶,他遍訪武術名師,每天潛心研練,終成五枚花拳一代宗師。
新中國成立后,郭清河到泉州溫陵武術館收徒授武。當時的泉州溫陵武術館第一分館址設北門街白耇廟,眾多門派的拳師集聚于此,郭清河經常與其他老拳師切磋。
醫武互通 坐鎮診所接骨授武
在郭新民心中,父親癡愛武術又古道熱腸,“父親生前共有12個徒弟,學生超2000人,他不僅不收弟子學費,遇到家境貧困的,他還拿布票讓徒弟去買衣服,他本人滴酒不沾,卻常擺一桌好酒好菜招待人……”
郭清河有個很厲害的絕技,即讓人用鐵棍捅肚子卻毫發無傷,這項絕技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他的眾多弟子中,以其子郭新民,徒楊子芳、莊少卿、李梅生、施水樹、林建南、郭武男等得其真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種封建械斗曾在泉州地區連連不斷,較大規模的有東、西佛的械斗,小的械斗有鄉與鄉、村與村、不同姓氏間的。為求自強自保,幾乎村村有武館。“人丁少的村莊擔心被欺負,會雇請拳師教拳術,拳師一天10元還包吃包住。”郭新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初,普通人月工資20多元,一套房子2000多元,而拳師一天的薪資就有10元!彼時,已“出師”的郭新民在晉江英林教拳“一個月有400元”,憑著一身好武藝,他掘得“人生第一桶金”,并在晉江結識迎娶了妻子。
在郭新民于晉江當拳師的同一時期,其父親郭清河在晉江英林開了家正骨診所。那個年代醫武互通,習武之人幾乎都會移輪接骨、推拿療傷,他一邊坐鎮門診救死扶傷,一邊教村民習拳。
傳習拳法 苦于“衣缽”無人傳承
改革開放后,泉州武術重新崛起,乘著這股東風,郭新民到泉州市區東街一邊教拳,一邊為武館的開張籌備。1994年,在多番籌備后,泉州崇德國術館在市區東街揭牌。“崇德指的是尚武崇德,不僅要傳武習武,還要講究武德。”郭新民回憶,國術館飽含父親的殷殷期盼,然而正式開館前,父親與世長辭,享年84歲。
三年后的1997年,郭新民遠赴泰國和柬埔寨當地武館,傳授五枚花拳,這一去就是四年,五枚花拳也隨著他的腳步遠播至東南亞。2013年,在郭新民和五枚花拳研究會理事長莊少卿的發起下,“金鑫杯”福建傳統南拳精英賽在泉州成功舉辦,代表五枚花拳拳種的崇德國術館,在大賽中收獲了10枚金牌、6枚銀牌、13枚銅牌的優異成績。這意味著五枚花拳后繼有人,但新一代習練者中,能全方位掌握拳種者寥寥無幾。幾十年來,郭新民一直在尋找可以繼承其“衣缽”的弟子,無奈至今未能如愿。
【地術拳】方世玉嫡傳此拳 “五不教三逐門”
一招“靈犬抖身”,雙腳蹬地,雙拳慢轉,猶如猛犬抖落身上雨水,一陣殺氣頓時撲面而來……這種強調“快如靈犬擒兔,猛似餓虎撲食”的拳術,便是福建省武術協會副會長、劍影實驗學校校長莊昔聰的家傳秘拳:地術拳。
因此拳靈感源于模仿犬格斗時的體態,且“狗拳”之名有失雅致,武林中人稱其為“地術拳”“地術拳法”或“地龍拳”。
五枚神尼始創 方世玉的絕技
威風八面的地術拳,是哪位神人所創?又是如何傳入泉州的?
地術拳的拳宗淵源,民間有兩種傳說。相傳,明末清初,南少林寺對面有座白蓮庵,庵中有位尼姑名曰四月神尼,神尼為護庵修健身之術,但她的拳藝并不外傳。后來,白蓮庵參加反清復明,被清廷下令焚燒。四月神尼逃難永春,后將地術拳傳授給永春陳氏。
另一傳說則認為,此拳是清代“少林五老”之一的五枚大師所創,她晚年創立了“失手倒地,反敗為勝”的偏門功法。大師把拳法傳給高足苗翠花,苗又傳給兒子方世玉,方世玉又把自己所學的羅漢拳、花拳融入其中,終成一代宗師。后來,方世玉將此拳傳給永泰住元寺(現為廣巖寺)的慧開和尚,慧開又傳給福州南臺老藥洲的鄭憶山,鄭憶山又傳給泉州北門武術世家的后人莊子深,也就是莊昔聰的父親。
如今,莊氏地術拳成了泉州武林的獨門絕技之一。地術拳是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不過相較福州的地術拳已成國家級非遺項目,泉州市級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名單,卻找不到此拳的身影,僅泉州臺商投資區將其列為區級非遺項目。
絕招“青蛇纏竹” 師傅臨終前傳授
神奇的地術拳,有沒有傳世的秘籍呢?
答案是有的。近代泉州武術界大名鼎鼎的莊子深,生前曾編著多本醫武結合的書籍,他當年曾手書《少林地趟犬法》,如今此書被奉為傳家至寶,一般不外借。手書中,莊子深親自為拳譜繪圖,還自編歌訣闡釋心得。書中對狗拳攻防原理、手形、步法、腿功、跌滾、眼力,還有入門初練、套路練演等均有著述,強調要“快如靈犬擒兔,猛似餓虎撲食”。此外,書中還列出清規戒律若干,如“五不教三逐門”。“五不教”:不孝者不教、偷盜者不教、言行不一者不教、驕奢淫逸者不教、怕苦者不教;“三逐門”:作奸犯科者逐出館門、以武欺人者逐出館門、毀譽本拳派者逐出館門。
莊子深的徒弟洪敦耕,在回憶師傅演示狗拳時曾撰文稱,他印象最深的一招是“青蛇纏竹”,“師傅告訴我們,這一招是老拳師鄭憶山臨終前兩天才傳授給他的”。
因地術拳屬苦功,非苦練五年以上者難修成正果,加上清規戒律嚴苛,因而所傳之人少之又少。
【行者拳】家族秘拳堪比絕學 惜已近乎失傳
提起稀有拳種行者拳,泉州人知之甚少,這種模仿猴子形態的拳種,共九九八十一招式,技擊實用性很強。泉州已故老拳師鄭連來曾習練行者拳,他在世時雖徒弟眾多,但因行者拳屬家族秘拳,拳法秘不示人,據說只有兒子和貼心的徒弟才通曉。而今,堪比“獨門絕學”的行者拳,在泉州已近乎失傳。
模擬猴之形態 拳分南北流派
鄭連來是泉州少林花拳武師,陳向明、鄭英秀等人跟隨他研習少林花拳,如今兩名弟子均已是花拳市級非遺傳承人。
“師傅當年傳的以花拳為主,但其實我還習練行者拳。”陳向明告訴記者,“行者”二字本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修行之人,但大家更熟悉的是《西游記》里的孫行者,行者拳便是猴拳的雅稱。他介紹,行者拳有南北流派之分,師傅家中藏有一部清末《行者大要》,共記有九套、九九八十一招式,套路中的技巧,如“葉底遮桃”“上樹蹬枝”“攀藤出洞”,令人仿若窺見靈猴身姿。
《行者大要》拳譜記載著,自然天賦形成的是“猴”,有所修行才能成為“行者”,學習攻防招式之前,先模仿猴子的體態,動作協調需要專一刻苦練習,而隨著練習火力的增加,加入了精氣神,便可進入更高的武功境界。
拳法秘不示人 行者拳今近乎失傳
陳向明說,他十幾歲時師傅將行者拳傳授給他,也把鄭家習行者拳的來龍去脈告訴他。
原來,鄭連來師傅老家在南安九峰山下,鄭家原本世代耕農,但他的完叔公一日外出謀生時遇暴雨,到山頂土地廟避雨,卻與大戶人家的兩個壯漢意外發生爭執。說來也巧,此時一位年近花甲的僧人見此便上前勸解,事后,僧人接受完叔公的熱情邀約,到其家中暫歇。隨后,兩人聊起武術,僧人便把猴拳傳授給他。數十日后,見完叔公已基本掌握拳法,僧人決意離開,臨別時還贈送《行者大要》數頁、《正骨心要》醫書一部。
鄭家將故事和行者拳都傳了下來。鄭連來的次子鄭昆淵也是花拳市級非遺傳承人,但遺憾的是,他未正式傳習行者拳;鄭連來的長子和三子雖學過,但長子已故,三子身體欠佳。
“以前都沒有見過有切磋行者拳的,因行者拳拳法秘不示人,這些年來,我沒見過誰會行者拳。”陳向明說,十幾年前他在永春達埔,見過一位舞刣獅的長者步伐矯健,后來才知道他學過行者拳,可惜未能進一步交流……
年過六旬的陳向明告訴記者,行者拳身段底盤較低,孩子們和年輕人學更適合,他有意挑選兩三個適合的少年,將行者拳傳習下去。
落寞武林 傳承斷層不容忽視
“泉南處處少林風”,泉州作為南少林武術發祥地,目前擁有20多個拳種,其中以五祖拳學習者眾。由于民間習武風氣興盛,鯉城、豐澤、洛江、晉江、石獅被列為“全國武術之鄉”。然而記者多方走訪發現,泉州民間武術尤其是稀有拳種正面臨著傳承隱憂:一方面,老拳師年歲漸大,部分拳種出現傳承斷層,個別拳種近乎失傳;另一方面,部分拳種習武者雖然多,但全面掌握拳術套路、功理和功法的偏少。泉州武術界人士紛紛提出建議,希望民間武藝能代代傳承下去。
現狀:
四五十家拳館較活躍,全市有四五萬人習武
“明代以來流行于南方一大類拳種統稱南拳,南拳又以五祖拳為代表。”泉州市武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曉峰介紹,南拳種類繁多,閩南地區盛行的包括五祖拳、羅漢拳、五枚花拳、少林花拳、五節拳、龍尊拳、地術拳法、龍虎拳等。隨著泉州人出洋謀生的足跡,這些拳術也被帶到海外。
1987年起,泉州市武術協會在成立后,曾歷時五年挖掘整理了20多個拳種,使部分瀕臨失傳的拳種重獲新生。當時,泉州市面上的武術館、校、訓練點、輔導站,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據統計多達60多家。
數十年過去,如今全市較為活躍的拳館有四五十家,其中鯉城有十幾家。“全市各縣都有武術協會,共300多個理事,其中武術專業從業者有200多人,如果從拳術普及的角度來講,全市有四五萬人習武。”張曉峰告訴記者,自國家級非遺項目南少林五祖拳進校園之后,目前泉州有2000多所學校的學子習練五祖拳。
年輕一代系統習武者少 部分稀有拳種近乎失傳
近年來,隨著國家制定“武術六進”(即: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鄉鎮,進機關,進軍營)政策的推進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泉州武術尤其是五祖拳和白鶴拳等拳種,逐步踏上保護與發展的“康莊大道”。但與此同時,泉州多個拳種尤其是稀有拳種出現傳承斷層的現象。
“老一輩的拳師年紀漸漸大了,年輕一代真正入門的非常少,有些稀有拳種的名稱他們甚至聞所未聞。”福建省武術協會副會長、劍影實驗學校校長莊昔聰介紹,泉州有部分拳種面臨失傳的困境,比如龍尊拳和行者拳已近乎失傳。
“龍尊拳最后一次露面是2010年,當時龍尊拳代表性人物黃一池的最后一個徒弟亮相參加比賽,但如今習練龍尊拳的幾乎找不到了。”泉州市武術協會副會長郭新民說。
作為五枚花拳第五代傳人,郭新民認為,在新一代習練者中,能全方位掌握五枚花拳的寥寥無幾。“真正的弟子不好找啊,要熱愛武術,能系統全面掌握一個拳種,全盤接受這個拳種,才能實現真正的傳承。”郭新民嘆了口氣,幾十年來他一直在尋覓“合他心意”的弟子,想把五枚花拳的衣缽傳下去,但無奈至今未能如愿。據悉,目前大泉州習練五枚花拳的僅兩三百人。
不少拳術難登上賽場 導致年輕人不愿學習
除了老拳師偏少這一問題,年輕一代存在不愿意學武以及習武者偏浮躁等問題。在武術界人士看來,習武最佳年齡為14歲至24歲,然而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絕大部分正處于求學關鍵時期,“14歲到24歲,學業十分繁重,大部分學生都在埋頭苦讀,怎么可能來練拳?”泉州一老拳師說。
“一個拳種要實現真正的傳承,還是得講究實戰,回歸攻防論,但一些家長認為練功運氣容易內傷,因此舍不得孩子全心鉆研拳術。”莊昔聰認為,眼下很多拳種的保護只停留在“套路”層面,嚴格來說只是簡單的武術操,無法觸及拳種的內在本質,更遑論實現真正的傳承。
記者了解到,如今各種武術比賽對套路、比賽時間均有限制,泉州稀有拳種的套路在40秒內就可以完成,硬是讓表演者撐到比賽規定的80秒,顯然比較困難。正由于此,一些短小精悍但難登賽場的傳統拳術較少人學習,更別提進一步掌握這些拳術的內涵。
建議:
組織老拳師錄音像資料 多舉辦全市性武術比賽
對于泉州稀有拳種傳承現狀,武術界人士建議珍惜呵護老拳師,重視發揮老拳師的作用,政府部門可組織力量,通過以音像錄制的方式,召集老拳師尤其是稀有拳種的老拳師,對他們所傳授的拳種加以整理,以便拳種的珍貴資料和套路、功法等能更好地保存下來。
“建議經常舉辦全市性的武術比賽,使包括稀有拳種在內的民間武術,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泉州一位老拳師介紹,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泉州老城區每年都舉辦武術比賽,當時只要會一套民間武術的套路,就可以上場表演。類似的比賽鼓舞了很多人,每年參賽者都有200人左右。
除了舉辦武術比賽,有武術界人士建議,可組織民間稀有拳種的各路高手組成表演隊,給予拳師相應的補貼,結合泉州文化旅游對外推介,進行常態化表演,進一步弘揚泉州民間武術。
將拳譜整理成書出版 從文字層面搶救拳種
“培養拳種的頂尖高手,家長與武館武校應厘清法律責任,比如武校與拔尖的武術好苗子雙方協商好,再簽訂責任書。”針對很多拳種傳承只停留在“套路”層面這一問題,莊昔聰建議,既要厘清法律責任,保護好習拳者,又要提高武術專業工作者的自身素養,在傳習拳種時形成一定的行為規范,改進教學方式,提倡文武結合。
針對五枚花拳的現狀,郭新民這些年來一直在整理拳種的資料,準備編著拳種的專業書籍。郭新民認為,保護稀有拳種,一方面可以通過整理拳譜、著書出版,從文字上對拳種進行搶救,使其能得以代代流傳;另一方面也要支持學生開班授徒,拳種傳人或代表性人物可從人力、物力和技術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拳種得以開枝散葉。此外,還可發動師兄弟或對武術有興趣的企業家及愛好者,從財力上支持開班授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