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刣獅:隱藏在青獅白眉毛舞獅之中的南少林武藝
在泉州,舞獅被稱為刣獅,“刣”在閩南語中是指“殺”的意思,意為舞獅、弄獅。泉州刣獅始于清朝,相傳是一位叫了凡的泉州南少林寺僧人所傳授的。每逢春節、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泉州民間都會以舞獅表演助興。泉州的舞獅隊有不少,永春、石獅等地的舞獅很有名氣,有些還屢獲殊榮。
根據獅隊武藝高低,獅頭被染成“烏獅”、“青獅”、“青獅白眉毛”(石獅盧厝獅陣表演資料圖)
推薦人:市級非遺傳承人楊式取
制敵術:雨傘皆可武,功夫藏得深
重要節慶日,不分南北,總會出現一頭獅子,那叫舞獅。
實則,舞獅有南北和文武之分。要說泉州的舞獅,一聽“刣獅”之名,便知其是以真功夫“殺獅”為特色,自是武獅。
不過,你可知,在這真槍實戰的背后,還隱藏著一段逐漸淡去的民族史。
故事發生在反清復明的背景下,清朝怕沿海之民反清復明,禁止民間聚眾練武。少林派為保存技藝不得不改換面目,將武功實力掩藏在舞龍殺獅之下。以歲時節日娛神示敬為名,實則暗中練武,還可以借表演的機會獲得若干銀兩,以解決生計問題,實在是一種隱忍又取巧的做法。
獅隊武藝強不強,看獅頭的顏色就知道了。根據獅隊武藝高低,獅頭被染成“烏獅”、“青獅”和“青獅白眉毛”。專家說,刣獅的最高級別是帶白眉毛的“青獅”。青獅諧音,意指“清獅”,殺獅就是消滅“清朝之師”,表現了泉州人傳統的民族思想。
表演者用古代兵器打斗擒殺獅子,顯得人比獅子還威猛凌厲。出陣時隊員各執器械,有大刀、藤牌、雙鞭、雙劍、短錘、鋤頭,甚至還有扁擔、雨傘。而獅子呢,左躲右閃回避兵器攻擊,時而騰空而起勇猛回撲。早些年,刣獅是真打,場面很是壯觀。
民間有個說法,叫“青獅白眉毛,要刣任你來”。青獅白眉毛舞獅隊驍勇善戰,會主動挑戰其他獅隊。兩陣對打時,獅對獅、人對人,非得一決勝負不可。一旦青獅敗下陣來,就要去除白眉,今后不在江湖上出現。
在泉州,刣獅民俗遍布鯉城、南安、晉江、石獅等各鄉村,還有些師傅將刣獅技藝傳授到周邊的三明、廈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