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遺項目俞家棍
閩南網1月8日訊 世言“繼光如虎,大猷如龍”,是人們對明朝軍事家俞大猷和戚繼光的褒獎。昨天,俞大猷的家鄉泉州洛江,舉辦了一場紀念俞大猷誕辰510周年的學術論壇和《劍經》論壇。
論壇作為泉州“東亞文化之都”的系列活動之一,由泉州市社科聯、洛江區宣傳部和泉州市俞大猷研究會主辦。多位專家從北京、上海、廣州趕來,一起探討俞大猷的軍事創新精神和俞大猷對后世棍術發展的影響等。
專家呼吁珍視俞大猷品牌
與會專家認為俞大猷歷史貢獻不亞于鄭成功、施瑯等名將,泉州人應珍視俞大猷學術研究。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陳支平說,在戚繼光的故鄉山東,已為戚繼光舉辦過國際性學術研討,影響力很大。泉州摘得“東亞文化之都”稱號,也可以借此東風,擴大俞大猷的影響力。
俞大猷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間,國力日弱。他28歲擔任泉州衛百戶,從戎五十載,一直到78歲還戰斗在抗擊倭寇的第一線。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劉庭華說,俞大猷不但自己武藝高強,而且善于從自身的對倭戰斗中總結經驗,并且寫成著作傳給后人。《正氣堂集》有20多篇文章,記載作戰經驗和理論;他所著的《劍經》,是一本專講棍法的書,在中國武術史上有重要的價值。
俞家棍或晉級國家級非遺
在泉州,至今還廣泛流傳著一種“俞家棍”。俞大猷國術館館長黃文爭介紹,俞家棍正是脫胎自俞大猷《劍經》中的棍術,屬于南少林武術范疇。俞家棍不僅殺敵時能讓對方瞬間喪失戰斗力,流傳到民間,人們還能用扁擔、鋤頭對付倭寇,衍生出許多“草根”套路。
昨天下午舉行的《劍經》論壇上,來自泉州武術協會、南安武術協會及泉州花拳研究會等習武之人展示了各種武術套路。俞家棍市級非遺傳承人、泉州南臺寺住持釋常新等演示講解了《劍經》技法,使來賓對“上剃下滾”的棍術境界有了直觀的感受。昨天的展示上,各種棍術是主角,還能看到少林花拳、陳氏太極拳、白鶴拳等。
據悉,俞家棍現在已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去年年底已著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網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