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題詞 (資料圖)
晉唐:泉州武術始發端
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動蕩,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避難入閩,衣冠南渡,士民沿晉江而居。1973年在南安豐州發現東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部曲將領陳文絳古墓,出土一枚銅質篆書“部曲將印”。
晉代實行“世兵制”與“私兵制”,這種私兵制的“部曲”組織,是半官半民的地方武裝組織,一將領五部,一部轄五曲,一曲兩百人。亦兵亦農,屯墾藏兵于鄉,帶兵器而事鋤樵。戰時上陣打仗,平時農耕演武,人人都有格斗技術,擁有較強的戰斗力。
唐代在南安豐州設駐軍隊,南安桃源人傅仲誠授為武威軍節度使。唐末黃巢起兵,王潮、王審知、王審邽帶兵入閩,平定泉州與漳州后,率領五千余名將士開拓東南沿海。王審知以泉漳為基地,發兵攻克福州,從而主政閩省,受封“開閩王”。
南唐時改泉州為清源軍,泉州人留從效、陳洪進都是行伍出身,以勇猛善戰而出任泉州刺史、節度使。唐末泉州、漳州地區在幾十年的戰爭中,由北方將士帶來的軍事武藝,與地方武術結合一起,并廣泛傳播開來。當定亂安邊之際,泉州地方武裝和軍隊士兵習武,促進閩南地區民間練武風盛。
最近在永春新發現的墓志銘中有關少林寺的記述。
宋朝:得太祖拳而益精
宋代初期,尚武的社會風氣促進武術和武術文化的發展,“拳術”在宋代形成基本形態。宋太祖趙匡胤以九五之尊置三十二勢長拳等秘笈于少林寺神壇中,使得“宋太祖拳”在少林武藝中不同凡響。
宋代武術套路的技術發展成為專門技藝,打場練武盛行。宋室南渡后移設南外宗正司于泉州,宋太祖子孫定居泉州,太祖拳走向民間,廣泛傳播,奠定了泉州南少林拳系的基礎。泉州習武之風相承,延至宋代,泉州人對軍事方面的研究更有突出的成就。
北宋宰相泉州人曾公亮,以及蘇頌、呂惠卿等將領,都習武知兵事。曾公亮編著《武經總要》、呂惠卿著《弓試》,蘇頌參與御敵止亂。宋代泉州籍的名相將領文武兼備,皆與習武有關,都為我國軍事和武學作出重要貢獻。
明朝:武術助閩南民眾保家抗倭
明代嘉靖時期,朝廷腐敗,東南沿海倭患不斷。為保家衛國,俞大猷、戚繼光受命剿滅倭寇。朝廷允許俞大猷召集當地鄉勇組建軍隊,大開練兵事宜。俞大猷依照軍事需要,全面創新,以宋宗室趙本學所傳韜鈐內外篇及荊楚長劍技訓練士兵,用于御寇。
閩南民眾成了“俞家軍”的主力。俞大猷從兵營中挑選士官到各鄉村擔任甲長。每甲長帶鄉村義士9名,每個義士再帶親鄰10人,在泉漳組織六千余名農民軍聯合抗倭。俞大猷以荊楚長劍和太祖拳訓練士兵,“泉漳軍”征剿倭寇,所向披靡。
與此同時,泉州少林寺“僧人傳授技擊于泉南”。民間練武的兵丁鄉勇,以棍棒、槍鈀、藤牌、鏢刀抗擊倭寇。“俞龍戚虎”協同,把職業軍隊的軍事陣法和民間鄉勇的武藝訓練相結合,促進泉州南少林武術的普及、興旺和發展。明代是泉州武術發展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