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龍尊拳
少林龍尊拳
又稱龍拳。特點:“吞吐浮沉,身技腰馬,門戶眼節,動靜神氣 。”精義:“有橋斷橋,無橋生橋,注重練神。”其不僅集合雙手互搏術的守內、游外之功,同時還具備二次防御之功。
龍尊拳一共有17套拳法,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于實戰,招招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但每一手頃刻間的變化都能起到“擋、防、攻”三種功效。“吞,如金貓捕鼠;吐,如餓虎出林;浮,大鵬展翅;沉,如老翁持拐”。看似以防為主,卻能誘敵深入,出奇制勝。
如龍尊拳中的“三獅拳”套路:雙拳奔出,氣勢磅礴,中指突起寸許,有如龍首。左右變換之時,動作迅速,富有整體感,驗證了古人“神龍無首”的變化莫測。動時,似黃龍滾水,浪里推舟;靜時,養神安逸,出手有山岳之威。時而原地踏步,時而突然快速游走。 這套拳法移動范圍以及拳法收縮幅度雖然不大,卻能在搖身轉胛間起到“擋、防、攻”的效力:一拳迅速抵擋敵人的第一次進攻,另一拳防好敵人的二次進攻,緊接著利用與敵人的近身迅速進攻,即“有橋斷橋,無橋生橋”。
龍尊拳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可一手端茶,一手出招,喝茶對陣即能比出高低。龍尊拳的秘訣即“練神”,根基為“三戰”,運氣要氣沉丹田,眼法講究以目視目,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拳法則講究“門戶”。“出拳時,肘距離肋骨不能超過一拳頭的距離,拳高則不能超過肩膀”,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以保證防守和進攻的力度,并起到借力用力的作用。其最高境界,則為“六斗”。
流傳于泉州的龍尊拳,系少林寺龍尊拳正法。此法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清·雍正年間,鐵珠長老來福建,路經興化仙游縣,收朱山為徒,遂將龍尊拳傳之。三年后朱山學成,傳給門人吳申天,即俗家第一代。朱山傳古田彭德成(俗家第二代),德成再傳俗家第三代彭金山。1945年傳到泉州市區西街的一池大師(黃承懋),已是俗家第十代。
龍尊拳法分為兩個流派,一派為“直上清溪”,即一路龍法;另一派為“太子游龍門”,即二路龍法。泉州流傳的是二路龍法。
龍尊拳為福建七大拳之一,在福州猶為盛行,而日本人對此拳也很感興趣。早在1993年2月,日本沖繩剛柔流泊手空手道協會就到福州與古田縣武術隊進行交流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