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
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曾到永春招募兵丁,當時就有白鶴拳好手入伍傳授拳法。臺灣收復之后,白鶴拳便由名師白戒從軍中傳至海峽彼岸。施瑯平臺后,白戒再次將拳法傳回大陸。
康熙十九年至廿一年(1680—1682年)間,蘇廷燎(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授大明宮傳鎮(zhèn)右營游擊,系鄭芝龍和施瑯同僚,后投清)、蘇進榜、蘇毓?jié)M為施瑯平定臺灣,在白鸛下庵建立白鶴拳技擊兵士營,施瑯為此寫下了“謝得蘇君能醉酒,指看桑梓數(shù)峰懸”的詩句。
康熙廿三年(1684年)十二月,康熙 為抗擊沙俄侵略者, 下令組建一支福建藤牌兵 。 康熙 廿 四年 ( 1685 年 ) 正月, 康熙 詔 鑾儀使、建義侯 林興珠 等率藤牌兵會剿羅剎 (沙俄),參加 此后兩次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 及 后來的平息 噶爾丹 叛亂 ,立下功勛 (參見泉州歷史網(wǎng)《泉州人名錄 · 林興珠 》)。永春蘇廷幾(1663—1736年),“主器英年,游泮少慰,經(jīng)文緯武”,率“白鸛十八勇士”隨林興珠出征,收復東北邊疆雅克薩城,又征戰(zhàn)葛爾丹。
蘇洪苞習藤牌(其保存的藤牌至文革才被紅衛(wèi)兵銷毀),從戎滇西并在兵營中傳授鶴拳。
蘇懋師(1740—1803年),師從堂兄蘇懋聰(“冠帶六品”,蘇洪苞長子),得其真?zhèn)?,各種器械、徒手、醫(yī)學等功夫俱精,將所學功夫傳與兒子及鄰里,并為人療傷正骨,梓里稱頌。在蘇懋師的兒子中,數(shù)蘇乾虎(蘇龍高[1786-1803年])武功最佳,參加泉州擂臺賽獲勝。
蘇欽子、蘇日吉在復臺戰(zhàn)爭中,把白鶴拳傳到臺灣。
蘇廷燎晚年從白鸛遷居江西上饒,把白鶴拳傳到江西東南部和浙江南部。
蘇毓?jié)M任江右副將,把白鶴拳傳到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東部。
蘇銘田把白鶴拳傳到金門。
蘇惟斌把白鶴拳傳到邵武。
蘇龍高把白鶴拳傳到閩中。
蘇銘玉把白鶴拳傳到興化(莆田與福清)。
蓬壺王廷騁,康熙大興府正堂,人稱“王大興”(可能是所流傳的方、曾二師高徒“王打興”),少習武功,從官后仍練拳腳并授與家人侍從,其家人侍從于京城及河北又把武藝授與軍民,留守福州時把白鶴拳傳與福州百姓,退歸蓬壺后又親自授藝于邑人。永春白鶴拳流傳至福州地區(qū),衍化成縱鶴、飛鶴、鳴鶴、宿鶴、食鶴五種,風格各異, 套路紛繁,拳理和技法自成體系的福州鶴拳。當時,琉球進貢船不時到福州,帶走不少福建文化,一位名叫東恩納寬量的日本人,首次從福州把永春白鶴拳和福州鶴拳一起介紹到?jīng)_繩,發(fā)展成今日日本及歐美的空手道剛柔流。
桃溪周自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武探花,誥封武功將軍,任過代理海門總兵、崖州參將、虎門總兵,把白鶴拳帶入兵營、駐地,傳到福建漳州和廣東南部。(參見泉州歷史網(wǎng)《泉州人名錄·周自超》)
方七娘之徒鄭禮與林椎、姚虎等師兄弟把白鶴拳傳到閩西和江西贛南地區(qū)。
孫士瀾,永春縣儒林里(今儒林村)人,康熙廿七年(1688年)戊辰科武進士,浙江溫州營游擊,署寧波參將,誥授武德將軍。狀魁偉,臂力過人,夜燃香百步外,注矢射之,無虛發(fā),從驚為神。浙江溫州、寧波一帶兵營和民間習練白鶴拳,任兵不妨農(nóng),民無憂盜。 (參見泉州歷史網(wǎng)《泉州人名錄·孫士瀾》)
五枚師太,在永春白鶴拳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并傳給嚴詠春,由嚴詠春與其夫梁博儔發(fā)揚光大,人稱“詠春拳”,即現(xiàn)時風行世界的廣東“詠春拳”。
自康、乾百年間白鶴拳的傳播與交流,白鶴拳的技術理論得到發(fā)展,拳師們口傳身授,還通過文字記載,把白鶴拳的源流、套路和技法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和歸納,形成了不少相關拳書,至今留存的 手抄本或殘篇遺稿:有署名的,如梅山主人、蕭伯實、林董、鄭樵叟;無署名的,如《白鶴仙師祖?zhèn)髡娣ā?、《白練寺教傳拳法》、《桃源拳術》、《白鶴拳家正法》、《自述切要條文》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