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武術拳種有哪些 泉南處處刮起少林風(圖)
泉州武術源遠流長,它始于晉唐,盛于兩宋,至今枝繁葉茂,影響廣泛。以南少林武術為代表的泉州武術文化是泉州優秀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少林”是南方武術的總稱,以少林寺功夫為代表。同時,它也是一種內涵深刻而豐富的文化現象。許多歷史界和考古界的學者經過多方研究和考證確認,泉州南少林寺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
少林五拳
少林五拳
少林五拳包含龍、虎、豹、蛇、鶴五種拳法,是泉州武術的一門絕學。
少林五拳特點為“以形為拳,以意為神,樸素明朗,拳勢激烈”,富于陽剛之美。 其精義為:“注意不注氣,注氣不注力,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蕘力”
史載,金·哀宗正大年間,嵩山少林寺白玉峰(法號秋月)始創少林五拳,后傳給覺遠和尚,二人撰寫了《少林五拳精要》,系統闡述了龍、虎、豹、蛇、鶴五拳的特點和手、足、身、眼、步法以及五拳結合的練法。
明·嘉靖年間,倭寇經常侵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朝廷多次降旨詔嵩山少林寺武僧平寇。那時,許多武僧便就地建殿參禪,授徒傳功。進入清代,少林凈仁、凈林二僧南遷,先后在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將少林五拳深度傳授。久而久之,北派五拳吸收了南派拳法,形成了南派少林五拳。
少林五拳屬于象形拳類,為仿生之武學。鳥獸行動和神態,在拳法中栩栩如生地表現。龍吟、虎嘯、豹竄、蛇纏、鶴立,無一不顯示出鳥獸之行與天地之合。
學習五拳,要內外兼修,以長拳、南拳作為基本功,同時配以內功氣息調節,做到“內外三合”,即腳、腰、肩力催三關,精、氣、神渾然合一,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以關發氣。
少林花拳
少林花拳
花拳是少林古拳法中的稀有拳種,屬少林柔拳一派。特點:拳打臥牛之地,出手敏捷,打不露形,粘衣即打,手到勁發,離身消勁。 精義:花拳八法,即“吞、吐、浮、沉、粘、離、擢、浚”。
少林花拳走的是輕柔飄逸一路,左盤右扭猶如迎風擺旗,技手攻守恰似風吹柳絮,起落進退宛若行云流水,張弛急緩好像海潮起落。花拳拳法的奧妙主要不在招式,更在勁力的處理之上。“出手敏捷,打不露形,粘衣即打,手到勁發,離身消勁。”
花拳短小精悍,斗室之中尺棍兵器都能操練自如,充分體現“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明·名士金圣嘆曾就此概括為:“花拳為一路短打。”
燕子鐺為少林花拳獨門兵器。燕子鐺為雙手短兵刃,外形酷似燕子身形而得名。平地時騰挪閃跳輕盈異常,躍起后凌空飛渡技擊長空。身段美妙,柔中帶剛,掩飾不了內中絲絲入扣的殺機。
泉州花拳最早見于清末民初。當時泉州學府路兩位私塾老師——周蒼玉、周潤玉兄弟,便是泉州花拳的開山祖師。二人將此拳傳于林朝泰,林又傳于鄭連來,鄭連來又傳于其子鄭昆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