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賴小玲 顏瑛瑛 實習生 連芊\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7年6月29日,由國家工商總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組織的2017年中國商標金獎頒獎大會上,匹克集團的董事許景南帶領的團隊一舉奪下了“中國商標金獎”的桂冠。這樣的殊榮,在匹克“打造百年卓越企業”的路上并不少見,作為企業的創始人,許景南深知所肩負著的家族使命,并為之不懈奮斗。他在艱難歲月里不屈不撓,在功成名就后不驕不躁。那些世代蓄積的家族文化與教誨,是他終身所奉行的行為準則,他以之為榮,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下一代,讓家風得以代代相傳。
許景南
許景南,匹克集團董事長、創始人。1955年生于福建泉州,全國優秀企業家。亞洲籃球聯合會顧問、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家族企業委員會副會長、福建省第十二屆人大代表、福建省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商會福建商會副會長、泉州市十五屆人大代表、政協泉州市豐澤區委員會副主席、泉州市工商業聯合總會(總商會)副主席、泉州市豐澤區工商業聯合會(商會)主席,曾獲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
責任心是立業的“核心密碼”
良好的家風是祖祖輩輩所積淀下來的文化,是為人處世的哲學,是個人充實自我、走向人生輝煌的云梯。對于許景南而言,家風文化的核心密碼,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責任心。傳承許家的家風,讓其經由自己的雙手進而迸發出更明亮的色彩,關鍵就是要繼承家族的責任心,牢記自己的使命。
許景南的父親從小跟著祖父南下印尼,父親9歲的時候,許景南的祖父就去世了,作為家族里唯一的男丁,許景南的父親身上肩負著發展家族事業的使命,因此被大伯帶回了祖國。在抗戰困難時期,回國后的父親舉目無親,平時生活遇到困難都依靠朋友們的幫忙得以解決。由于當時家庭經濟拮據,父親只讀到小學二年級便輟學了。現實的壓力與生活的考驗不曾停止,但是,許景南的父親從來不氣餒、更不曾有怨言,“振興許家”的強大責任感支撐著他努力向前,鼓舞他打敗生活的困苦。
幸運的是,一切的困難,都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漸漸好轉。“父親因為新中國成立結束了困難的生活,我也是因為改革開放,事業開始有了起色,我們一直很慶幸能夠趕上這些好時代。”許景南說,自己生得逢時,更要為社會承擔起責任。因此,“為祖國繁榮昌盛而努力”又成為許氏一族的責任。許景南父親為晚輩取名字時,總是寄托了頗多期望和對祖國的濃濃深情——許景南的大兒子取名“志華”,寓意志在中華;小兒子取名為“志達”,寓意達到目標;許景南的大侄子取名志謙,寓意達到目標后要謙虛低調;小侄子取名叫志超,寓意遠遠超過其他目標,再上一個臺階……
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許景南從來不掩飾自己想要打造一個國際品牌的愿望,他想以這種方式帶領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在責任的牽引下,他成功地跨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不屈服的倔強 感恩歲月的贈予
平淡生活里不肯屈服的倔強,輝煌日子中不忘初心的堅守,這些都傳承于家風家訓中最溫潤的教養。而這些教養扎根于父母的言傳身教,正是因為從小就有了這種信念,許景南在過去貧窮的生活中,始終相信世界的美好。
1962年是困難時期,每家每戶的口糧都很缺乏,但是,在許景南的印象中,自己似乎很少餓肚子。因為自己的父母一直都在為孩子的成長而努力地工作著。為了不讓孩子挨餓,能讀得起書,他們通宵達旦地干活,幫別人做包裝袋來貼補家用。許景南印象深刻的是,父母會花盡心思讓艱難歲月變得精致起來。平時吃飯,哪怕是很普通的食物,父母都會精心地為幾個孩子準備,家里也始終收拾得整齊又溫馨,在平淡中更添了幾分色彩。
父母一輩子辛勞不止,他們以自己的言行教會許景南一個道理:在勞動中鍛煉,在勞動中熱愛生活。“我結婚的時候,兩手空空,需要用到的被子、風扇,都是找人家借來的”,許景南說,雖然經濟困難,但是由于受父母樂觀情緒的影響,并不覺得自己的日子苦,相反,他認為正是這些才真正讓他知道了什么是生活,懂得怎樣去戰勝生活。
雖然父母親從小極力給他們創造溫暖的生活環境,但是在教育上是非常嚴格的。有段時間,父親在外地上班,每個禮拜回來,都要讓許景南匯報情況,務必要做到誠實、有進步,可謂是用心良苦。而許景南也不辜負父母的期望,一直努力讓自己做到最好。
如今,許景南的父親已是93歲高齡,母親也有90歲了,年邁的他們會不斷地提醒許景南要重視親情。改革開放后,許景南的父親迫切地和遠在印尼的老母親見面。往后的日子里,父母都會引導許景南和印尼的姑姑們建立關系,經常聯絡。親戚的一句鼓勵話,給予的一碗飯,都要銘記,懷著感恩之心,在有能力的時候,充分發揮家庭的凝聚力,團結家族,這是許家優良的文化傳統。
常懷報恩之心,事業自然成長,所以,他更是關心支持國家的公益事業,據了解,匹克集團與泉州市慈善總會的合作始于2007年,當時集團捐贈1000萬元成立“匹克慈善基金”;之后5年,匹克集團先后3次追加善款至7000萬元。加上為父賀90大壽所捐的3000萬,義捐的款項,善款總額已經達到1億元。
許景南的兩個兒子志華(右)、志達從小就和父親一起參與體育盛會
不輕言放棄 “堅持”是責任心的體現
責任心,始終貫穿著家族幾代人。伴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許景南認為,“我時代”以不可阻擋之勢到來。“現在的年輕人從集體意識轉向以自我為中心,以個性化需求為主要訴求。他們絕不壓抑自己,喜歡張揚地表達個性和情感。針對年輕人的教育方式允許有差異,但是原則的東西不能丟,特別是忠孝之心和責任心是一定不能丟的。” 作為黨校的客座教授,許景南經常和年輕人談自己的經歷,提醒大家不能忘記“責任”、“堅持”、“愛國”。
許景南說,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傾注了很多的心血,特別是長子許志華,對他的要求很是嚴格,因為他希望兒子能夠在自己的基礎上,將家族企業發揚得更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靠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細胞,家族治理能力好,對國家也是盡到了責任。”
受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許志華畢業后就回到匹克公司挑起大梁。凝聚共識,目標一致,他和父親之間的配合極其默契,父子二人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對于目前很多年輕人過于個性化,不好引導的問題,許志華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認同的方式也就不一致,所走的路徑也不盡相同。
對于身負的重擔,許志華表示,不能老是背著壓力做事,要懂得善于排解壓力,通過運動和心理來排解。此外可以多向師長請教、學習,他們會以過來人的經歷給你建議。還有,他從來都知道,家族企業不是自己一個人的,發展好它是責任,是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想想這些,壓力也就釋懷了。
“放棄是最容易的,為何要做最容易的事呢?”許景南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很容易輕言放棄,就是因為缺少責任意識。“你要認識到,學習是為自己學,工作是為自己做,不是為別人。”許景南家族嚴格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已經在下一代身上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