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麥麥 月芳 圖/黃謹
2016年下半年,泉州年輕人王豐從廈門辭職回來泉州了。她想念小時候的面線糊和醋肉,扛不住爸媽的嘮叨。其實也都不是。她就是覺得太累了,想休息一下。服裝行業的流水線工業,占用了一個設計師過多時間,她私心里更想成為一個不斷出活的手藝人。
創新與傳統,堅守與妥協的博弈,在她這個剛好到了30虛歲的年齡,統統呈現了出來。
她叫王豐
今年的古城元宵活動有一組80/90傳承系列展覽,同在倫敦藝術大學留學過的策展人蔡舒翔邀請王豐來。古城資源要盤活,像王豐這樣帶著一身“武藝”和熱情回到故鄉的年輕人,也需要“組織”。
開展的時間馬上要到了,王豐還在趕活兒。她準備了4件服裝作品。其中一件是她2013年從倫敦藝術大學畢業時的設計作品,融合了惠女元素,比如寬大黑褲的版式,布料中添加了惠女勞作時使用的“麻繩”元素,不對稱的上衣外套設計……
“惠女服飾”是王豐為這次傳承主題確定的主要元素,比如繡珠在另外兩件服飾上的運用,靈感來源于惠女固定頭巾時使用的別針款式;一件精致的透明紗裙上,比例仿照泉州惠女服飾的高腰褲,同時也體現惠女服飾的輕盈和裝飾的份量。
王豐稱這種組合為“惠女的蒙太奇”,是炫麗顏色與景象間的閃現切換,也是勞作的工具與動態的流光相互交織。
“我是在做這個主題的時候想到的,因為我當時人不在泉州,想說不如以一個遠的角度去看她(惠女),以一個影像的交錯去表現她。當時美國學者在惠安考察的一部分記錄也給了我靈感。”
每設計一件作品,不純粹出于盲目的喜歡,還要“賦予”,賦予它們新的時代語言。王豐說,這是倫敦藝術大學留學時接受的最深刻的教育。
“以前我看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會很想自己也做一件。但導師會問你,你為什么要做?它的誕生史你了解嗎?重新制作一件你將賦予它的意義是什么?”
不斷追尋,從實際和根本出發。這也是創新和傳承的根基。
“你別看我學的是女裝設計與工藝,老師才不會真的教你工藝。他只會告訴你,縫紉機怎么用才不會受傷,受傷了包扎箱在哪。”
2013年回國后,王豐在廈門一家服裝企業工作了三年,設計稿過稿率都很高。一切看來似乎都很順,真正的累和糾結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如果不是因為喜歡又善折騰,服裝設計這個行業是很累的。”說到底都是因為要創新和突破,而且是帶著一個團隊去突破,結果不是自己一個人事必躬親把自己累死,就是在各種成本前妥協。
“回到泉州,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嗎?”
“泉州至少還有面線糊、醋肉,還有爸媽啊。哈哈。”
當然也不止這些。泉州豐富的文化底蘊,也是吸引很多年輕人的地方。只是王豐還沒有完全理出頭緒,如何在泉州實現自己手藝人+品牌文化的結合。
她考察了一段時間,以為可以仰仗晉江石獅這樣的服裝業大佬,卻發現泉州連完整的生產鏈對找不到,連一開始自己想要給別人兼職的想法,都落空了。“幸好時代不同了,現在信息這么發達,就看你怎么整合利用。”
創新與傳統,堅守與妥協,是一個行業的生態,也是一個人的選擇。王豐如是,我們如是,時代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