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莞一家曾經(jīng)住過的宅子
舊館驛龔宅的高祖是1852年的舉人龔維錕。其后,兩孫龔顯禧和龔顯鶴也是舉人。所以,才有舊館驛龔宅曾高懸三塊“文魁”的由來。
除了龔小莞,還有一位龔家后人劉建民(原為龔姓,后過繼給其三舅而易姓為劉)跟記者描述過他父親的背影:“我經(jīng)常看到他的樣子,幾乎都是在房間內(nèi),伏案備課。”
劉建民記得,父親龔?fù)鹕總€月工資81元,只留給自己2元,其余全部交給打理生活的妻子。這兩塊錢,一部分用于剪頭發(fā),一部分則是擔(dān)心騎自行車上班路上壓死小雞而準(zhǔn)備的賠償金(以前出現(xiàn)過這樣的事)。
這兩位父親,分別住在舊館驛26號的前后落,是叔侄關(guān)系。龔小莞的父親龔書濤說,家里面就是書多,書卷氣重,你要問如何傳承,可能已不是“言傳身教”所能指稱的了。
據(jù)說,以前學(xué)生到26號找龔老師,大家會問他,找哪個龔老師,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因為他們家的老師實在太多了,從龔小莞的曾祖父龔顯禧開始算起,至少出了四位中小學(xué)校長,叔伯堂兄姐弟,大比例都是老師。劉建民的7個兄弟姐妹中,就有4個從事教育。
四位校長分別是:任菲律賓專為華僑開設(shè)的中西學(xué)堂第一任校長龔顯禧,先后任過泉州六中(曾經(jīng)的泉中中學(xué))校長的龔書暄和龔念平,以及當(dāng)過泉州昇文小學(xué)10年校長的龔家媳婦劉寶珠。只在龔維錕曾孫這代,就出現(xiàn)了三位北大學(xué)子。
而古厝北面的護厝,住的是泉州前文化局局長龔萬全兄弟家庭。小莞記得,以前中午吃飯時,相互都能看到,有時甚至站著一邊吃一遍聊天,逢年過節(jié),過個門就可以來敬酒。她讀初一那年,奶奶過世,次年,他們家就搬走了。所有人特別不舍,但此后,也是陸陸續(xù)續(xù)搬離。
這些,不過20年間的事,卻像一個世紀(jì)前的往事。時代在改變,離開或許是一個階段的歷史必然。何時再回首?突然想起另一位龔家人說起的一件事。
舒婷聞名以后,有次在記者見面會上,有人稱呼她的父親為“舒先生”。父親龔詩模非常生氣,回去后,跟女兒舒婷說,以后你寫文章著書,都要跟人家說明,你姓龔,來自泉州西街舊館驛。
在龔家后人龔書涵的幫助下,簡單為大家厘清了解泉州龔家大族的幾條脈絡(luò):
乾隆乙卯年,龔元(大漢)中舉,其弟龔大占經(jīng)商,兩兄弟為了后代能有更好的學(xué)業(yè)成就,便從晉江南塘遷入古城西街,第一落腳點就在古榕巷。因此,古榕巷曾是龔家的大宗祠所在地。之后,龔元再無科名登第,反而是弟弟龔大占的五子兄弟開枝散葉,在歷史長卷中,留下了三朝巷龔、舊館驛巷龔、通政巷龔的書香故事。
廈門鼓浪嶼著名的菽莊花園女主人龔元環(huán)出自三朝巷“祖孫翰林龔”。她的父親龔顯曾、曾祖父龔維林均是進士,都被授予翰林編修,因此有“祖孫翰林”的說法。當(dāng)時,從臺灣回來的商紳林爾嘉還是到泉州來迎娶的龔云環(huán)。隨后,龔家不少族人便順著這條線遷居廈門。菽莊花園后來捐獻給了廈門市政府。龔云環(huán)也是一位女詩人。
舊館驛24號也是龔宅,無論外墻還是內(nèi)部,都要比26號精致一些,這是因為主人龔顯鷰的岳父是泉州一位有名的實業(yè)家,叫蔣報企。其人少時往印尼泗水,以經(jīng)商致富,民國初曾四次出任泉州中國銀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