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麥麥 圖片 / 呂波
撐著油紙傘,
獨自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
{舊館驛26號:小時候的龔小莞和她曾經的雨巷 }
新晉網絡作家龔小莞用戴望舒的這首《雨巷》,描繪曾經住在泉州西街古厝深巷里的那幅畫面。
舊館驛26號后落——龔小莞的家 目前已租給他人,正在修繕
富不過三代,官不常累世有,卻有一物可以世代長流,那便是門第書香。
泉州府城內有個龔家大族,時人所稱的舊館驛龔、通政巷龔、三朝巷龔、古榕巷龔,都是同一“龔”族。“祖孫翰林”、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舒婷(原名龔佩瑜)、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的女主人,都直接來自泉州這個龔家。
僅在西街舊館驛26號的龔宅,就密集出現了四位校長、一位詩人和一位作家,更別說數不過來的“龔老師”了。
枝開葉散,人走宅留,關于書香宅第里的故事,我們尋到的一份最年輕的記憶。出生于1980年的龔小莞,14歲才離開舊館驛26號,雛鳳新聲,目前已出版兩本小說,第三本正在刊印中。在她身上,有著典型的江南水鄉與門第書香的美麗結合。
龔小莞的正式職業是廈門一家紙媒的文化記者 今年她在古厝前的留影
龔小莞有著很深的古典情結,小時候就覺得西街的巷子就是戴望舒筆下的《雨巷》。到現在,她還喜歡穿旗袍,撐油紙傘。她說,是老房子培養了那份詩情畫意。
“很喜歡以前那個老家,下雨的時候,古厝天井上積滿了水,我們把鴨子放到雨水里游泳,媽媽還會挖來蚯蚓。我就坐在天井邊的廊下,拿一本書,一邊看書,也一邊看雨。”
論輩分,龔小莞應該叫著名女詩人舒婷堂姑母。她們都出自西街舊館驛26號的龔宅,一座大概建于民初年間的三進兩落外加一側護厝的紅磚古厝。
龔小莞一家三口和奶奶住的是古厝的后落,她幾乎不走前落的正門,而是喜歡繞后門的小巷,因為近啊。即便后來騎自行車了,也是喜歡繞小巷去學校。
“要是不工作,我真想就那么宅在那樣的房子里。我父親是培元中學的語文老師,平時見他只喜歡讀書、聽音樂,我學過小提琴、鋼琴,所以,你可以想象,在西街的深巷里,從我們這個房子里傳出的音樂聲,感覺特別好。”
《深宮諜影》和《瓊珠碎》的故事均以明代實史為背景,非虛構架空
龔小莞已出版的兩本書《深宮諜影》和《瓊珠碎》,濃濃的古典味背后,結合了武俠、懸疑的體裁。其實,她的正式職業不是作家,而是廈門一家紙媒的文化記者。
寫作是一個意外。小莞說,因為小時候特別喜歡臺灣武俠劇,常想象著,也化作一襲白衣,氣質高雅,出身名門,武藝不凡。
其中,有部《飛燕驚龍》的影響尤其深遠,故事結束卻沒有結尾。最后一句“燕子去了,還會再回來”,讓她30歲那年,突然又想起。最后在網友的鼓勵下,在貼吧完成了人生第一次60萬字的小說連載。在那以后,她才發現,原來自己也能寫。
廈門新聞廣播頻道曾采訪過小莞。主持人問她,同樣是記者,白天的工作紛紛擾擾,她如何能在兩種職業中自由轉換,該靜下心來時就能靜下心來完成創作。小莞說:“我們家里真的很安靜,書香氣息濃郁,也許就是長時間受這環境的感染,心便容易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