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佛國、西藏國、天竺國……其實整個泉州地區(qū),原本佛雕漆線雕手藝知名流派不算少。邱家的“廬山國”原本是泉州西街著名的佛雕鋪子,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先祖邱教賢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舉家遷往安海,另立門戶。
在這位文化素養(yǎng)比較高的落地書生的潛心研究,邱家佛像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廬山國”佛雕祖鋪在業(yè)界聲名鵲起,成為善男信女首選的佛雕名鋪。
他們家的佛雕以精致見長,在邱家收藏的早年漆線雕作品中,龍、鳳、麒麟等造型以及邊框,漆線竟可以細如發(fā)絲,身上的裝飾細密如皮膚上的毛孔,無不令觀者稱奇。上個世紀50年代,邱加田的祖父邱清池丶父親邱漢植曾應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的聘請,將佛雕之漆線雕技藝傳教于廈門,使精美的漆線雕技藝流播更廣泛。
邱加田說,他記憶力好,很小的時候發(fā)生的事情都記得很清楚。
上世紀60年代,七八歲的邱加田記得,爺爺在年節(jié)時會塑些泥雕土塑,在安海街頭售賣。比如端午節(jié)塑龍王頭,代表“龍王入厝越來越富”。龍王卷曲著舌頭,表示聚財。一個小泥塑幾角錢,但是生意很好。
70年代,閩南人對“請”佛雕回鄉(xiāng)、回家很虔誠。以前要買一尊手工雕刻的佛像回鄉(xiāng)里供奉,全村的人一起攢錢,為的是買“廬山國”這家的佛像。“一疊疊的錢,很多是幾角的,甚至攢錢攢到散發(fā)霉味。”鄉(xiāng)鄰掏錢出來買佛像,邱家人也不會太計較,那時候賺錢都不容易,連買尊佛像都要存好久的錢。
傳承了快300年的家族手藝,偶爾的懈怠,偶爾的想放棄,并不奇怪。邱加田坦言,中途不是沒有“叛逃”的意念產(chǎn)生。但邱家人的改行,似乎總有諸多不順。先祖邱教賢原本想“學而優(yōu)則仕”,然而屢試不第,只好重操佛雕祖業(yè)。
邱加田奔四的年紀時,曾經(jīng)下海兩年,轉行做別的生意。但生意并沒有很大起色,邱加田很懊惱,到龍山寺求了根簽,想要卜算轉行后生意會如何。“記得當時那根簽很不好,解簽人勸我,還是別干了吧,做回原來的事。”邱加田笑道,解簽人可能是故意勸他回頭。
讓他真正放棄轉行想法的,還有90年代一位吳姓臺商的一番話。這位臺商專程到安海找邱加田訂制佛像,也許看出了中年傳承人的心思,他摸摸邱加田兒子邱明耀的頭說:“千萬別失傳哦,這樣的手藝很難得。”這個小插曲父子倆如今都還記得,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轉行的事情就這樣擱置下來了。
邱家店鋪兩次失火,房子和財物幾乎都燒光了。咸豐年間的這塊“廬山國”匾額,竟然都完好無損地保留至今,聽起來很不可思議
邱加田說,家族傳承佛雕手藝這事,好像冥冥之中安排好了的感覺。曾祖父、祖父嘗試做別的生意也都失敗了,最終還都是回到這門手藝來。還是做老手藝最讓邱家人心里踏實。
兒子邱明耀也已經(jīng)開始安心地投入家族傳承的手藝中。兒子許諾,考不上重點中學高中,就安心學雕塑。那一年兒子沒考上,當父親的邱加田居然喜出望外,帶著兒子報考雕塑專業(yè)去了。“我們永遠都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無止境啊。”邱加田說。
前不久,有望成為“第十一代”傳承人的小孫子降生了,邱加田樂得合不攏嘴。在邱家的“國度”里,每一位“國王”細心地經(jīng)營和學習,才能將這項充滿閩南味的技藝永遠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