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是南平市人。高二文理分班時,他們不僅分文理、快慢班,還分出了一個帶著實驗性質的“實驗班”。這個班的語文課,只教課本上唯一一章《駱駝祥子》,也不上課,而是讓學生把故事編排成話劇。再者,不是電影、音樂欣賞會,就是演講、辯論,圍棋、書法課。
他們的早讀讀物不是教材,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或者其他哲學類的書。金剛脫口就給我來了一段“羊皮卷”的故事:
“今天我開始新的生活。
我鄭重的發誓,絕不讓任何事情妨礙我新生活的成長。
在閱讀這些羊皮卷的時候,我絕不浪費一天的時間,
因為時光一去不返,失去的日子是無法彌補的。我也絕不打破每天閱讀的習慣。”
這些話,金剛誦讀了百遍千遍,幾乎每天都會跑到后山對著樹大聲朗讀。這種離經叛道的教學方式,曾讓隔壁班的老師氣急敗壞地跑到他們班發飆,說這個語文老師“不務實”,會耽誤學生。
這位特立獨行的老師叫陳水旺。他曾因為完成一部3000子的象形文字被媒體報道過。金剛待的那個實驗班進行一年后,陳水旺老師意外受傷,大概也是在那一年,他離開堅守16年的講臺,只身到廈門過起半隱居的生活,耗時七年,只為完成一個“象形字典”這個網站(對漢子淵源感興趣的可以點擊原文閱讀體驗這個網站)。
例如對“泉”的追本溯源↓ ↓
對于那個實驗班,這位老師將自己置于被爭議的境地,他也曾感到愧疚,懷疑自己或許毀了一批人。但金剛覺得,那段經歷是對自己內心和精神的一次洗禮,曾經被社會規則禁錮的心,仿佛跟著扯開的嗓門被打開了。
那種自由是由內而外,他喜歡“走到哪都做點事情”。雖然大學沒考好,但并不影響他到各個地方去蹭課,他想學的東西還是會想辦法學到,一切規制和禁錮在他看來都是可以打破的。
而且據他了解,當時那個班的同學,后來許多都做著和藝文相關的事情,因為大家的熱情和潛能在最好的時機被挖掘,他相信很多人跟他一樣都對老師懷著感恩。
據金剛資料核查,“十方別院” 目前200多平方米的小四合院,曾是故居的書房。廳堂兩側是左右對稱的兩個臥室,他把它們改造成琴房,有對外開設古琴課,這也是目前十方的主要經濟來源。
其他五六個空間,都是用來做以文會友的公共交流區,不定期舉辦古琴雅集、觀影會,以后還會納入插花、圍棋、書法各種與生活美學相關課堂或分享會。
“十方別院”離中山路的直線距離不過幾十米,中間有個天井。金剛說,當夜幕降臨時,熄掉燈光,所有喧囂好像被吸附在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遇到月明星稀夜,一輪月光灑下,那種感覺,只能再彈一曲古琴,方才圓滿。
將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樣的美好經常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發掘。難怪金剛要感恩那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