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個大保溫桶,旁邊小方桌子上一個水盆里泡著幾個水杯,20多年來,這個免費奉茶攤成為千年西街上的一道獨特風景。設立這個奉茶攤的,起初是黃惠蘭和蘇漢民,2015年6月,蘇漢民老先生因病去世后,黃惠蘭阿婆繼續照顧著免費奉茶攤,繼續著她跟蘇老伯的約定。近日,記者獲悉,73歲的黃惠蘭阿婆入圍“福建省身邊好人”候選人。
免費奉茶點造福了眾多路人
黃惠蘭阿婆二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在西街為路人免費奉茶。
□本報記者 吳志明 文/圖
現場:清晨熬煮茶水 方便過往路人
清晨6點,古老的西街還沉浸在睡夢中,舊館驛巷口的黃惠蘭阿婆卻已經忙碌了好一陣子。她將準備奉茶的保溫桶清洗了一下,又將八九個玻璃杯里里外外仔細清洗了一遍。這時,煤氣爐上的水開了,她將熱水加進熬好的茶水中,調成濃度適宜、溫度合適的溫茶水。
看看時間已經7點左右,她將小方桌搬到巷口,在桌上放一個塑料筐,筐內倒扣著幾個杯子。塑料筐旁邊的盆子里,浸泡著幾個杯子。然后,她將放保溫桶的木架子擺放在小方桌旁邊。7點20分左右,她和準備上班的兒子一起將保溫桶抬放到架子上,再將調好的茶水一盆一盆倒進保溫桶,桶下面再放上一只紅色塑料桶以便接水。新一天的奉茶,就這樣開始了。
上午10點多,太陽當空照。估摸著桶里的茶水已經所剩不多了,黃阿婆在屋里將開水倒進熬好的茶水中,“天氣熱,茶水太熱喝下去會渾身冒汗。”她一邊調節水溫一邊對記者說。調好茶水后,她再次來到保溫桶旁,打開蓋子,一盆一盆往里倒。
此時,環衛工周師傅走了過來,黃阿婆笑著打招呼:“來了啊。”“阿婆你辛苦了。”周師傅告訴記者,他負責周邊區域的環境衛生,每天都會到這里來裝茶水。
滿頭大汗的河南籍車工劉師傅,裝一杯茶喝下后,又給自己帶的一個塑料瓶裝滿茶水。他對黃阿婆的奉茶行為豎起了大拇指:“我在泉州載客好幾年了,每到夏天都喝黃阿婆的免費茶。這么多年堅持奉茶,對老人家來說太不容易了。”
初衷:幼時一口茶 感恩了20年
說起奉茶的初衷,黃阿婆表示,她是惠安人,八九歲時有一次跟著母親走山路去找親戚。時值夏天,她們走到半路口干舌燥卻找不到水,后來終于遇到一戶人家,門口擺著一桶茶水供路人免費飲用,“直到今天還能想起那個茶清涼解暑的味道。”當時她心里就在想,以后有條件的話,自己也要免費奉茶。
這個想法如同一顆種子,在她的心里生根、發芽。1995年端午節剛過,她就向丈夫蘇漢民提議,在西街擺個奉茶點,讓來往的行人能夠喝上一碗解暑的茶。“其實那時我們也不富裕,我還記得當時用的是鋁鍋,上面放一把勺子,旁邊放一些杯子,需要的人自己打起來喝,當時一天需要準備五六鍋茶水。”
從那年開始,每年端午節過后,這個免費奉茶點就如期開張,從早上8點到晚上6點,有時甚至到晚上七八點,路過的人只要渴了就能喝上一杯溫茶。每到夏天燒水泡茶并搬到巷口免費供茶,是她和丈夫每天必須做的“功課”。
為了保證路人經過時都有水喝,夏天奉茶的那四五個月,夫妻倆一整天都歇不得,清晨就得起床燒水煮茶。“煮茶有講究,得加茶餅加茶葉,再放上少許鹽,這樣入口才好喝,又能消暑降溫。”奉茶20多年,燒水的煤爐修了一次又一次,裝茶水的也從最初的鋁鍋換成了保溫桶。而他們的奉茶攤,也漸漸被西街的街坊鄰居、三輪車工及環衛工人所熟悉,一些經常來喝茶的人甚至和他們成為朋友。
延續:為圓老伴遺愿 酷夏堅持奉茶
2014年年底,丈夫因病住院,出院后回家靜養,在半年的時間內,幾乎無法下地,只能吃流質食物。即便如此,隨著天氣漸熱,黃阿婆心里仍沒有忘記奉茶這事兒。于是,她一人獨挑添煤、煮茶、燒水的工作。
2015年6月,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去世前兩天仍記掛著要把燒茶的煤爐修好。為圓老伴的遺愿,黃阿婆繼續像往常一樣,在巷子口免費奉茶。保溫水桶有點重,她搬起來有些吃力,街坊鄰居和路人看到了,都停下腳步,幫她將保溫桶放好。
夫妻倆堅持奉茶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一些茶葉商知道后,不僅不收他們的茶葉錢,還叫人專門送過來。蘇老伯過世后,不少人專門來看望阿婆。如今,黃阿婆更堅信這種精神能夠薪火相傳,“無論是茶葉,還是奉茶的器具,都有人熱心提供,這也是一種精神傳遞。”
奉茶看似簡單、平常的一個小舉動,但黃惠蘭和蘇漢民一干就是20多年,即使老伴過世,他們約定的免費奉茶攤仍在。2016年2月,黃惠蘭的家庭榮獲泉州市“最美家庭”稱號。“我今年73歲了,這件事還能做幾年,我就堅持幾年。”黃阿婆表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