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森 文/圖
隨著我縣大城關戰略的實施,城鎮化迅速發展,越來越多鄉鎮的居民聚集到了城關,如何就業創業成為許多進城務工者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帶著勤勞與淳樸走出農村,勤勤懇懇地打拼多年,不僅很快地融入城市的生活,也逐步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楊德彪就是其中之一。
楊德彪在修整壺口的規整度。
進城務工:從零開始接觸陶瓷
“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我們只要兢兢業業努力奮斗,敢于邁出第一步,所有的努力終將會有所回報!”楊德彪說。
楊德彪,出生于1980年,桂陽鄉安章村人。初中畢業后,他便一直在家鄉務農,后來在水電廠工作了三年,直到結婚生子后,于2005年才隨著進城務工的潮流來到城關工作。“我那時跟村里的很多人一樣到城關來務工,剛開始只是打一些雜工,沒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楊德彪說,由于沒有一技之長,也只能做一些沒有技術性要求的雜活。
“做事細心勤快些,機會就會悄然來到你身邊。”楊德彪說。2011年時,他輾轉來到一家陶瓷廠打工,開始認真學習制作茶具的各道工序。在一年的工作中,雖然他不像其他人有特別精湛的手藝,但他的勤勞與樸實得到廠家負責人的贊賞,制作的產品質量也得到了客戶的認可與信任。
2012年,廠家負責人安排他管理車間的產品開樣、打模、滾壓、注漿等生產流程。“在管理過程中,當我遇到不懂的地方,我都會及時與廠家負責人溝通交流,并加強和其他部門的密切配合,不放過任何一個生產的小細節,這讓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楊德彪說。
楊德彪和員工在查看釉水的濃度。
自主創業:克服重重生產困難
自2012年至2015年初,楊德彪從事了三年的陶瓷生產管理,在注重產品生產的細節同時,他積極與其它部門溝通學習,無形中學會了各環節的操作與要領,對生產的各流程也早已爛熟于胸。
“同樣都是與陶瓷打交道,既然生產過程都差不多,為什么不自己創業試試呢?”楊德彪說。2015年6月,他和妻子都辭去了原來的工作,開始尋找租賃廠房、采購生產設備等基礎工作,自己籌備辦個茶具工作坊,主要生產中高檔日用白瓷系列茶具。
經過兩個多月的前期準備,終于在9月份開始接單生產。“雖然懂得了生產原理,但自己實際操作起來并不簡單。”楊德彪說,由于前期投入資金有限,很多瑣碎的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完成,以此節省一些資金。
“剛開始生產時,所用的釉水都是市場上買的,雖然價格便宜些,但燒成率較低,并且瓷土的材料較貴,近五十公斤一包白瓷土就要700多元,每次我只買一兩包,用完了再去拉。”楊德彪說,由于創業之初機器設備不夠完善,使用的又是市場上買的廉價釉水,導致很多瓷土燒成后常會出現針孔、污點和裂痕等問題。
為了研制出適用的釉水配方,楊德彪花費了半年時間不斷調試,提高了釉水的質量,終于讓釉水、瓷土和燒制溫度完美地結合,成品率大大提高,燒制的白瓷茶具成品也顯得更加溫潤細膩、潔白通透。產品一上市,就吸引了一些客戶群,從而有了一點積蓄后,就再添置了滾壓機、真空桶、窯爐等生產設備。
用心服務:誠信經營穩步發展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楊德彪的茶具工作坊進入正常的生產銷售,產品的質量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如今,工作坊已注冊了“揚帆”陶瓷商標,人員也在不斷增加。
“剛投入生產的第一個月我便接到了訂單,當時興奮得好幾天睡不著覺。”楊德彪回憶起第一次接到訂單時的情形,客戶定制了500個茶杯,質量要求非常嚴格,茶杯出現小到肉眼看不大清的“針孔”都要淘汰。
“由于處于創業初期,不容易掌握燒成的溫度,而且瓷土土質較軟,茶杯出現了變形等缺陷。”楊德彪說,而對于客戶的特殊要求,他經過不斷地嘗試,通過改變燒窯方式等,終于成功解決了問題。客戶在驗完貨后,對產品質量十分滿意,還未發貨就先將貨款交給了他,這第一單生意的順利完成也讓他增強了自信。
“我想,用心服務和誠信經營是給予客戶最好的承諾吧。”楊德彪說,回顧創業以來,楊德彪感嘆“用心服務”與“誠信經營”才是吸引客戶的兩大法寶。
“現在我的客戶很多是朋友介紹或客戶自己找過來的,長期來往的客戶也不少。”楊德彪說,如今他生產的茶具中,自己開發設計的中高檔白瓷茶具配套的杯子已有幾十款,茶壺一二十款,產品銷往了福州、山東、浙江、廣東等地。
對于今后的發展,楊德彪希望在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的同時,提高產品的定位,樹立自己的品牌,通過線下實體店與線上商城同時銷售的方式,讓更多人用上他做的產品。
[憨鼠責編: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