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周湖健 文\圖
泉州府文廟蔡清祠古厝里,總能看到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他們一邊翻閱著厚厚的文獻書籍,一邊聲音洪亮地談論著泉南舊事,試圖從歷史的塵埃中發掘更多關于這座古城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蹤跡。今年72歲的楊清江老人,是其中的成員之一。從2006年至今,十一年來,不論嚴寒酷暑,他每周一到周五,都要來到這里的《泉州文庫》整理出版辦公室上班:搜集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泉州歷史名人著作、組織專家學者點校,聯系出版《泉州文庫》叢書……他的日常工作看似平凡,但對于泉州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及傳承,卻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鮮為人知的是,楊清江出生于泉州一個普通的裁縫家庭。身為裁縫的父親,雖然目不識丁,但他寬容和善的性格品質及認真嚴謹的做事態度卻深刻地影響了楊清江,使他在泉州文史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艱辛、嚴謹治學、永葆初心……
楊清江翻閱文獻書籍
人物 名片
楊清江,泉州著名文史專家、《泉州文庫》修編參與人
兢兢業業 認真嚴謹
楊清江的父親楊金水出生于惠安的一個小村莊。15歲那年,他獨自一人從惠安來到泉州市區,成了當地一家裁縫店的學徒。隨后,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學到了扎實的技術之后,逐漸成了一名熟練老到的裁縫師傅,并在僑光影院附近開起了一家屬于自己的裁縫小作坊。在楊清江的印象中,當時父親的裁縫生意,在街坊鄰居中擁有很好的口碑。
他平常待人謙虛和善,對于自己的本職工作,更是兢兢業業,絕不馬虎,哪怕付出再多辛勤和汗水,都要盡力滿足顧客所提出的要求。當時,楊清江家里還有三個兄弟姐妹,大姐因為難產早年離世,弟弟和妹妹則分別繼承了父親的祖業,成為一名裁縫,而楊清江則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成為一名研究泉州本土歷史文化的學者。
盡管從事不同的行業,但裁縫父親當年認真、細致的工作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他。作為一名學者,楊清江埋頭苦干、不畏艱難、嚴謹治學。為了能夠找尋散落在各地的泉州文化古籍,他和文庫的其他工作人員經常查索各大圖書館藏書目錄,跑到北京、上海、南京、福州、廈門等各大城市,只為尋找幾本有價值的古書;為了能夠更全面地搜集和記錄泉州歷史文化遺跡,他和泉州文史界的老朋友經常進行“古城踏勘”,用腳步來丈量古城,實地進行考察探究,一走下來,便是大半個泉州;在撰寫論文和研究報告時,為了力求所引證的文獻資料精確無誤,他通常都會通過一切手段查找到資料的原始出處,并反復??薄⒖疾?,才肯罷休。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對泉州歷史人口衍變的考察研究開始,楊清江從事本土文史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他將自己近年來所發表的所有論文、著作裝訂成冊,基本上每一年都有1-2本厚厚的冊子,壘起來填滿了一整個柜子。
楊清江從事本土文史研究已有30多年的時間
節約糧食 勤儉樸實
嚴父慈母是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在楊清江的家庭里,卻有所不同。“我們家是嚴母慈父。”楊清江說,他的母親出生于惠安縣城,家境貧寒。由于外公去世得早,還曾做過童養媳,自小便飽受生活的磨難與歷練。好強能干、勤儉持家、對子女要求嚴格,是母親留給楊清江最深刻的印象。
“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對我們的要求卻沒有絲毫放松。平日里,家里長短都由她來照料打理。她在生活作風方面,總是力求勤儉樸實,對于浪費糧食的行為,更是深惡痛絕。”楊清江說。正是在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他自覺養成了每頓飯都務必要光盤,生活中也絕對不鋪張浪費。直到現在,物質生活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但他依然不忘母親的教誨,一日三餐,均是粗茶淡飯,舍不得浪費。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熱愛詩詞的他猶豫了好久,方才忍痛掏錢買下一本當時三毛多的《唐宋名家詞選》。這本書如今幾經翻閱,已經有些老舊,但他一直將它珍藏著,舍不得丟棄。
待人和善 祖輩相傳
待人寬容和善,是父親留給楊清江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在他的記憶之中,父親總是滿臉笑容,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和子女家人相處的時候,都顯得特別隨和。“父親這種寬容和善、不與人斤斤計較的性格,不僅影響了我,同時也影響了我的兩個兒子,甚至是我的孫子一輩。”楊清江說。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楊清江還是泉州第三中學的一名初三學生。同學們在操場上玩鬧的時候,有人忽然從后面狠狠地推了他一把。猝不及防的楊清江摔倒在地,手腕被擦出了一道大傷口,鮮血直流。由于傷口感染,幾天后,楊清江就被診斷出慢性破傷風。這種病癥在當時醫療條件匱乏的年代,算是比較嚴重的。
患病時,楊清江半邊的身體癱瘓,情緒稍有波動,便動彈不得,就連張嘴說話都不利索。身為父親,楊金水見到自己的孩子傷成了這樣,既心疼又心急。他停下手中的活兒,親自來照顧自己的孩子,并費盡周折找到了當時很有名氣的人民醫院老中醫留章杰,為兒子醫治。楊清江因此休學了整整一年,并因此遇上了特殊歷史時期,錯過了高考。雖然自己的孩子遭遇了這次意外,受了嚴重的傷害,但身為父親的楊金水并沒有為難當時肇事的同學,而是選擇了寬容和原諒。父親當時的這種做法令楊清江很受觸動,這也使得他日后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夠多一份寬恕與諒解。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家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它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成才和為人處世。”楊清江說,雖然自己出生于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裁縫家庭,身為裁縫的父親與自己畢生從事的文史研究看似沒有太多瓜葛,但他對于自己精神和人格上的影響卻舉足輕重。時至今日,楊清江在泉州文史界,雖然已是小有名氣、碩果累累,卻依舊低調謹言。年過古稀的他,早已看淡了世事,但他依然會經常懷念起自己的父親——那個總是和顏悅色、父愛如山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