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后期,泉州移居菲律賓人數急速增加,他們依靠同族的血緣、同鄉的地緣等關系作為紐帶,在異國他鄉組成各種各樣的社團,奉行故鄉的倫理習俗,以歷史文化傳統道德為規范,成為僑社之間相互扶持的工具、與故鄉溝通的橋梁,有的在家鄉設立辦事處或對口組織,并籌集活動經費,為菲律賓僑社及家鄉作貢獻,在近現代史上產生深刻的影響。上圖是旅菲深滬聚福社于1930年7月14日寫給深滬聚福社的信。
信中夾有一張華豐信局匯票的現銀250元,由該社理事詹廷團先生從菲律賓帶回家鄉,面交深滬聚福社負責人。信中除申明社規賬目規定的手續外,該社內部所產生的意見之事亦由詹廷團先生回鄉面陳。
詹廷團先生回鄉之旅,因家事纏身,一住多年。在這段時間里,數封與詹廷團先生有關的僑批及其內容所提故事,都訴說著20世紀30年代菲華僑社的人情世故及家國情懷。
深滬港阜鄉人及詹姓族人先輩,清代已往菲律賓謀生,后人牽連血緣、鄉緣之紐帶,互相提攜往菲從事商業、農業、雜工等各種職業。初到異域,寄人籬下,篳路藍縷。歷經艱苦奮斗,各有千秋,有人潦倒街頭,沉淪一生;亦有人以一技之長,勤奮努力成為小康,甚而發家致富。
新中國成立前,社會動蕩不安,許多港阜青年遠避海外。詹廷團與胞弟詹廷秋,堂弟詹廷復、詹廷耀,內兄陳取培、陳取碩,表親粘芳安、吳永君,結拜兄弟陳永海,以及陳永海的胞兄弟陳永萱、陳永鈿和陳瓊林等諸多親朋好友,港阜各姓鄉人,在20世紀20年代—40年代先后抵達菲律賓謀生。旅菲港阜鄉僑人數不斷增加,成為愛國愛鄉的重要力量。
港阜各姓鄉人一貫重視教育,為進一步培植青年人才,1924年在原有碧山小學的基礎上創辦深滬公立培青學校,并聯絡旅菲鄉僑參與辦學,暫借詹氏宗祠作為校舍,成立董事會資助及管理學校。1925年,旅菲港阜鄉人于菲律賓馬尼拉成立旅菲深滬公立培青學校董事部。詹廷團、陳取培、陳瓊林、詹侯唐、陳而奢、陳而江、詹廷機、陳取龍等11位鄉人擔任首屆董事,詹廷團出任常務理事,積極捐資支持家鄉教育事業。
培青學校創校不久即被改制為私校,經費全數由校董會籌措,后來港阜鄉僑成立旅菲深滬港阜聯合會及培青學校校友會,共同資助用于學校經費。
詹廷團熱愛桑梓、和睦鄉人,在菲歷經艱苦奮斗,首先在詹廷發(詹杉個)鐵廠當伙長(廚師),練就純熟烹煮之技,成為僑社有名的伙長,收入日漸豐盈,一些鄉人跟隨詹廷團在各大公司或餐館烹調佳肴,深得擁戴,為騰出時間參與鄉會事務,提攜表弟粘芳安作為副手,協管廚務。旅菲深滬聚福社成立,詹廷團被推舉為理事。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