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梨園戲的人都知道經典劇目《李亞仙》,愛看木偶戲的戲迷則都知道《五里長虹》《清源仙女》《龍山情緣》,而這些都出自導演莊長江之手。在閩南劇壇,莊長江是不得不提的一個名字,他的作品更代表著閩南劇團一段值得驕傲的流金歲月。
莊長江1938年出生于晉江青陽,為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24歲那年因導演梨園戲《李亞仙》一舉成名,至今編導了各種劇目276個。
采訪中,他回憶道:“我從小就非常喜歡戲劇,1957年高中畢業后,梨園戲劇團正好在招收青年演員,便去報考,從此邁進梨園戲的大門。當時,先到‘演員訓練班’學習基本功,半年后參加劇團演出。通過兩年的舞臺演出實踐,深感自己表演功力不足,因此轉學導演。”莊長江告訴筆者,一開始,對于導演自己并無經驗,團長讓他跟著著名導演吳捷秋學習,并送了他一本《導演學基礎》,而王愛群副團長也送了一本《導演學引論》。就是這兩本書,讓他真正走入導演的世界。
1963年,莊長江導演的《李亞仙》在泉州大眾戲院公演,引發轟動,這便是他導演生涯的第一個里程碑。1983年,機緣巧合,莊長江被聘到晉江縣民營職業劇團管理處工作,因為工作需要接觸了高甲戲,并參與高甲戲劇目創作、改編,其中參加了福建省第二屆至第七屆戲劇匯演的六部劇目,連續六屆榮獲最高獎項,這六部劇目到現在都還在演出。此后還應邀跨界導演木偶戲。從梨園戲跨入高甲戲、木偶戲,這便是莊長江的第二大超越。后來,他受邀三度奔赴菲律賓、新加坡傳藝、導演,將閩南傳統文化藝術帶到異域煥發風采。
莊長江退休后,依然情系戲曲,跨入戲史研究領域。“當我看到老一輩伶人年屆八十,其中有兩個受訪后不到一個月就離世,這讓我產生了一種緊迫感。于是,單槍匹馬,深入偏遠地區、農村調查老藝人,涉及班社史跡、戲班習俗、掌故軼聞,還有名伶成長的歷史,力求真實地描摹他們的悲喜人生,再現他們當年的風采,讓世人讀到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名伶故事。”迄今為止,莊長江共采訪過近200名伶人,先后有《晉江民間戲曲漫錄》《泉州戲班》《晉江名伶外傳》等泉州南戲史專著出版。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