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征:“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歷史悠久的木偶戲
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于漢,興于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東京夢華錄》中載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等名目。《夢粱錄》中這樣記載:“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如懸線傀儡者,起于陳平六奇解圍故事也,今有金線盧大夫、陳中喜等,弄得如真無二,兼之走線者尤佳。更有杖頭傀儡,最是劉小仆射家數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賽寶哥、王吉、金時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戲,往來出入之勢,規模舞走,魚龍變化奪真,功藝如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木偶戲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演出傳統的戲曲節目外,還表演話劇、歌舞劇、連續劇,甚至出演廣告等。與此同時,木偶戲也面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激烈競爭。傳統的木偶戲蘊藏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應加以扶持和保護。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物像人塑造經典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民國以后,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
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
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并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
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木偶戲“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決定了木偶舞臺的功能:遮蔽操縱者,分隔觀、演區,突出木偶和吸引觀眾。
傳統傀儡戲舞臺,很長時間承襲戲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場所亦與戲曲合一。提線戲舞臺,多數是露天舞臺,背部設有遮擋操縱者的帷幕,以及“出將”、“入相”的木偶上下場門,演員持線板立于幕后操縱木偶表演,觀眾可從三面欣賞。布袋戲舞臺具中國殿閣建筑風格,木雕金飾,組合靈活,空間自由,典雅玲瓏,堪稱工藝絕品。近幾十年來,成為劇場藝術的木偶,承前啟后,借鑒現代戲劇藝術之長,采用新材料,聲、光、電一體化,營造氛圍,加設幕位、景別,強調舞臺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了框式結構的多功能木偶戲舞臺,突出其藝術的綜合性。
七、八十年代以來,木偶變革突飛猛進,突出“偶性”成為觀念更新和探索的焦點。強調動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結構,撤去遮擋物,人偶同臺甚至走出舞臺,一個作品中同時出現提線、杖頭、布袋等幾個木偶品種,“黑絲絨木偶”的使用,多景區的空間調度,大舞臺手段的運用,無一例外地深化著木偶藝術的獨立品格,同時也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傳統戲《金鱗記》、《大鬧天宮》、《嫦娥奔月》,現代戲《英雄小八路》和兒童劇《馬蘭花》,均屬木偶舞美的上乘之作。
提線木偶戲:讓木偶活起來
被贊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嘉禮”、“加禮”,意即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泉州地區每逢民間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屋廈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愿,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因此,泉州自古以來便稱提線木偶戲為“嘉禮”戲、“加禮”戲。
據傳,唐末王審知入閩稱王時,大建宮院,由中州聘請不少名士學子,并攜帶傀儡戲具,置于宮中以供娛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故“嘉禮戲”的道白有中州音。到了宋代,“嘉禮戲”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進一步與民間儀式結合起來,得到較大發展。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泉州的“嘉禮”戲已經十分成熟,脫離了屬于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規范的劇本體系,能夠演規模宏大且細致復雜的歷史戲了。雖然形象只有固定的36個,但行當已分生、旦、北、雜四大類,可演42部大戲,如傳統連臺本《目連救母》可演七天七夜。
清末民初,泉州一帶有50多個木偶戲班遍布城鄉。泉州東岳廟、關帝廟、元妙觀、城隍廟等"四大廟",均有固定戲班為祈天酬神專門演出。號稱"嘉禮才子"的林承池曾與文人楊秀眉創作了《說岳》、《水滸》等連本戲,從而把木偶戲脫出僅服務于婚喪喜慶的圈子。林承池、連天章等人,還創造和改進了不少表演藝術技巧,如拔劍、插劍、弄蛇、傘舞、織布、弄鈸等,大大豐富了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歷經千年不間斷傳承與積累,泉州傀儡戲至今保存七百余出傳統劇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和精美絕倫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制作工藝。
在泉州傀儡戲傳統劇目中,保存著大量古代泉州地區民間婚喪喜慶及民間信仰、習俗的內容。保存著“古河洛語”與閩南方言俚語的語詞、語匯、古讀音。并且也保存著許多宋元南戲的劇目、音樂、演劇方法、演出形態等珍貴資料。因而,對"閩南文化學"、"閩南方言學"與"宋元南戲學"等,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已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由于泉州與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特殊的地理、歷史、人文等關系,泉州傀儡戲于明末清初即開始向臺灣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流播,并在當地生根開花。為傳播閩南方言、文化,延續民族文化傳承,溝通海峽兩岸同胞及東南亞各國僑胞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