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榕樹是蔡清祠里的一景,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究竟古榕裝點了古祠,還是古祠襯托了古榕,或者兼而有之?這問題還真難品評。每日里熟人和游客進進出出,見慣的因熟視而生遲鈍,初睹者呢,唯驚嘆連連,卻不知、也未必花時間去細審,匆匆一瞥后一走了之。末了仍舊是被撇下的老房與古樹靜靜地相守,默然無語。
說起來,古祠的歲數要比老榕大多了。祠建于明代萬歷年間,乾隆時重修,至今足足三百年有余。建筑照樣是閩南的建筑特色:五開間三進,硬山頂燕尾脊,出磚入石,穿斗式木構架。祠堂曾經黝堊丹漆氣象恢廓的景象,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退去華麗,卻以飽經風霜的儀容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使見者頓生肅穆之感。祠主文莊公蔡清的學識和儒雅,讓歷朝出入此門的官宦士紳在這里留下多少恭儉禮敬的身影啊,至今仍然令人心儀。榕樹呢,以它的偉岸挺立在庭院里,盤根屈節占了庭院面積的一半。樹不像祠堂是奉旨修建的,顯然是據公為私侵占宅第的做派。但這怎能怪樹呢,明明就是鳥雀吃飽后隨意排泄將榕樹種子拉到庭除的緣故。鳥雀也很無辜:不就正常的生活行為,至于嗔怪?它哪曾思量過,因為它的無意識和隨性,卻讓這棵榕樹成為一百五十年后的風景樹。假若后來的人對此樹嘖嘖稱奇,恐怕還得謝謝鳥雀了。
從榕樹落土在庭中偏右的位置,到漸漸茁壯挺拔披蓋遮陽,成為不容忽視的存在。百年來,古祠竟像一位敦厚的長者,一如蔡清虛齋先生,默默而仁慈地接受了這棵榕樹,任其生根抽枝長葉,一天一天大起來。老房是有靈性的,大概也像老人喜歡兒孫承歡膝下,才容忍在重要的位置由這棵榕樹恣肆扎根。
閩南多榕樹,一棵百齡老樹便可撐起一片陰涼繁茂,和守護著一方民俗。每至夏天,來樹下乘涼的大人和玩耍的小孩便多了起來。這時,一串串的俚語聲夾雜小孩的嬉鬧聲,讓榕蔭下的土地充滿生機。有時,賣冰棍的,賣糖余甘串的,也加入進來。講古說書人的氣場,是榕樹下最有聚集力的一角。說書人繪聲繪色,生動處,使圍著他的人一個個神情專注,不敢遺漏一個細節。聽母親描述,她上學時一語文老師講到武松打虎時,既扮虎也扮武松,左手糾住自己的長發,右手高舉反轉至脖后,糾、扭、捶、砸一番周旋,把同學們的雙眼勾得直愣直愣的。而榕樹下的說書情形想必也要插上一幀幀如動漫般的畫面的。大約20世紀五六十年代,蔡清祠就曾是一個說書講古的地方。可以想見,三國、水滸、說岳、說唐、七俠五義、東周列國、封神西游之類的坊間話本和小說,就通過講古的形式在這里散播開去。雖然是民眾休閑娛樂的方式,卻也成為多少蒙學幼童文學啟蒙的課堂啊。這些內容在祠主蔡虛齋先生看來,就是民間對功名利祿、生老病死的一種“悟道”過程的普世教育功能,與虛齋先生所辨析的《四書》《易》的“道”并不相悖。但我覺得他老人家的心的容量要比這大得多。在古城西隅一處不顯眼的宅第里,無意仕途以進士告病在家的他,在一個春雨綿綿的清晨,聽著雨聲淅淅瀝瀝恍若南音的拉腔,一下子將他的思緒拋向儒宗的杏壇,也窺視著周秦三代的哲理奧義。他嘆曰:“善愛其身者,能以一生為萬載之業,或一日而遺數百年之休。不知自愛者,以其聰明際盛時,操名器,徒就一己之私己。”并將此箴語書為座右。家是小的,但此刻的他,心裝得下整個宇宙。他窮研的《易》學,不就蘊涵了天地間萬物化育的道理嗎!虛齋先生的故居與開元寺近在咫尺,我曾于一個夏日里訪謁過。故居雖只剩下中軸線的堂屋、一方庭除,但歲月的云煙仍附著在黧黑的木柱上,和頭頂上已從閩南紅退為灰黑色的一大片瓦葉,思維的觸角一下子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那一日清晨,我從天井朝上望去,繞鎮國塔剎上下翻飛的燕群,“嘰嘰”聲穿堂入戶,飄進周圍一棟棟屋頂翹脊如燕尾的民宅里。虛齋先生或許也曾像我這樣定定地望著聽著吧。他昨夜是否又寢后有得,就著帷燈疾書呢?這種夜分所得可不是虛齋的偶一為之,而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來自諸生白天的講論,也是其治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的內辨。我的雙眼恍惚穿越了歷史的時光,看見虛齋先生立于晨光中,身子比往昔顯瘦,但羸弱的軀殼掩飾不了其內在清和的自然外露。史載,他曾不畏藩王權貴,據理正對,將朔望日朝王舊制,請三司改為先謁孔子后朝王。這事發生在正德間虛齋被起為江西提學副使的任內,其遵禮仰圣如此。孝,也是隨虛齋心脈搏動的一種古義高情。當他告病在城西隅宅居時,一日聞母愀然曰:“吾聞母以子貴,今汝舉進士有年矣,吾猶巾幗。”蔡清聽了大哭,遵母意赴京候選,被舉為禮部主事,這一年為弘治元年,蔡清三十六歲?!兜滥显次酚洠?ldquo;丁內艱,服除,補禮部祠祭司員外。乞養親,陛南京吏部文選郎中。一日心動,乞終養。至家兩月,而父歿,眾稱孝感。”虛齋的這一哭,哭出人性的至柔;而一個“乞養親”,又張滿了內心無限的溫婉。古裝電視劇里常見的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人物形象,不就是像蔡公這樣子的人嗎!在他為官的日子里,諮談論議有所不避,薦士為公不遺余力。然而,他的書生情懷,總不免與官場的險惡沖突而招損。先是謫官嶺南,又以補禮部祠祭司員外郎。他累了,家鄉紅如火傘的刺桐花在他夢里開了謝,謝了開;老家地瓜粥的香味又彌漫在空氣中了。于是他請旨便養,得一個虛銜:陞南京吏部文選郎中。復乞養親,獲準。終于,“家”像推移鏡頭似的,越發近而大了,親人的身形容顏清晰可辨,悠揚的鐘聲過耳不息。他告別了京城,一路往南,少留浙江的嚴州后,也漸離江南遠了。江南,一個河港縱橫、稻禾遍地、機杼聲不斷的繁華之地,城鎮星羅棋布,商號林立,游客比肩。更有無數的好山名園,引南北官宦賢士、騷人墨客駐足,舉觴吟詠。雖然,虛齋也寫了“我愛秋江水,一清清澈底。清波靜涵萬古心,清流一瀉直千里。君今從此發修程,我聊贈此淡中味”這樣的詩。終究吟風弄月不是他要關注的,“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歡欣與躊躇不見了,卻滋長了幾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心志。面對當前學者們對圣賢經典眾說紛紜而折中靡定的學術現狀,他想得最多的便是如何正本清源“為往圣繼絕學”。從此,他杜門掃軌,潛心力學,條分縷析,把深研《學》《庸》《論》《孟》四書的所得,以一部《四書蒙引》,統而將圣學之蘊,精微發露,一時學傾朝野,后來獲頒“梓學宮而行天下”,成為讀書人的必修文典。又闡發幽秘,著《易學蒙引》,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晉江。”此等隆聲高譽,放眼四海能有幾個?萬歷中,敕建祠于郡學之西南陬,謚“文莊”。這也是眾望所歸、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的了。
蔡清祠,顧名思義就是后人祭祀蔡清的祠堂。閩南人大凡筑祠立廟,或建寺造觀,喜植榕樹相伴。因榕樹高壽有靈氣,能相佐而呈和穆之象,佑一方生民。因此,榕樹生長之處,大都可尋見神明或祖宗居住的地方。平日禮敬神明和拜祖先的鄉民就不少,一到逢年過節,或神誕祭祖的日子,可謂盛況空前。屆時,地方戲種如高甲、梨園、打城或木偶輪番登臺。裝糕人、爆米花、畫糖畫的手藝人,也紛紛趕場而至,成為孩子們的最愛。村落里家家戶戶在幾天前就開始忙乎起來,一到時辰,便都會將煮好的供品,接龍般地一籠擔一籠擔的挑來寺廟里上供、燒香行虔。每到這些日子里,或許是人們傾注了太多關注,榕樹與廟宇宗祠越發顯得高大了。這種熱鬧迄今在一些宗祠廟堂里,仍然年復一年地演繹著。寫到這里,說來也奇怪,恍惚電影的“蒙太奇”手法,我眼前忽地出現蔡清祠祭祀活動的一幕:祠堂內官方和蔡氏后人一應人等,依序排列長香案前,臨時增加的二張八仙桌滿是一盤盤的酒饌牲品,一對大紅燭光垂著燭淚,照見人們蕭敬的臉,安寧而恭和。主祭乃一長者,身披大紅綬帶,手持祭文高頌。頌畢,帶領一眾人等跪叩行大禮。典禮極盡儀式美,物質與精神在這一刻碰撞,完成人與祖先的心靈對話。這一場景大約發生在民國時期的某一年,一共有兩次,即在清明節和重陽節前。之后便一直沉寂鮮有所聞了。落寞之下,祠主虛齋先生的像和牌位早已不見。老房木構件的漆皮,也隨老去的歲月漸次剝落,有些則出現蟻蝕的痕跡。大堂通往后落的兩個拱門券頂,四個堆泥小篆字體“蒙引”和“密箴”色澤暗淡,不過尚可辨識原本的藏青色。倒是院子里的榕樹顯的搶眼了。
時光慢慢流逝著,虛齋先生這個人和其著述,和他的祠堂一樣,漸漸被歷史塵封起來。這一沉寂一下子就是幾十年。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蔡文莊公祠又熱鬧起來。先是泮宮內辟成古城內最大的菜市場,祠堂隨即被用作打面的加工場,連那塊鐫刻“昭代儒宗”的既大又重的匾額,也成了工作案板。成天里,從祠前經過的又何止千人,叫買討價聲只有在過午后才漸消停。再后來文廟整飾市場撤離,蔡清祠又安靜了,虛齋先生有知,又可處“靜”而養“虛”之實了。也是中華文化有著太強的脈搏,文脈又在蔡清祠里搏動起來,一群文史精英的身影出現在這一老院落里,而且一坐鎮便超過了十年,所謂“板凳十年冷”,他們的伏案耕耘,賦予祠門上“泉州文庫整理出版委員會”匾額的真實性,那就是一大摞《泉州文庫》地方古籍叢書的陸續出版,少說也在百本以上。而祠門正常開啟后,文化人和游客整日穿梭不已,一掃往昔祠堂的冷清,用閩南話講又“鬧熱”啦。可這一“鬧熱”在遇見泉州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后,就越發地光景悅人。泉州原有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冠冕上,從此多了一圈光環。而前幾年文廟被“春晚”選中,又著實讓古城蜚聲中外名氣大噪。隨之,有關文化的報道,從央視到省、市地方臺,以及各種紙媒的介入,文庫的精英們在祠堂里接受了無數次的釆訪,視頻與文字將老祠和古榕的形象,走馬燈般刷亮無數人的眼球。每一天,當新的陽光瀉入老房,貼在堂柱上每年不變的“庭前大樹老于我,天外斜陽紅上樓”楹語也格外地鮮明。古榕呢,這幾年像長青春痘似的,根須一味地長了起來;爬滿一地的支莖,也一味地鉆入地表朝屋內延伸。
人氣、文氣和古氣,就這樣相互交融漫溢,烘托著蔡清祠。
蔡清祠也不只是樹和房子吸引人。細心的人會發現,喜歡光顧這一地方的,還有鳥兒們。它們仍然在屋頂和樹上跳躍,有時也下到院里挑揀榕樹仔吃。當你靜靜地瞧著它們時,心里會異常地安寧。如果是下雨天,順著一行行瓦溝流至屋檐頓跌成一長排的雨珠線串,在石埕上濺起一個個不安平靜的水泡,你不禁會將勾起的記憶延伸至老長老長。若是遇到東南風減弱,逐漸被北風占據了空間,那時,當一陣陣空氣迅疾振蕩,榕樹的黃葉便會沙沙沙地紛飛起來,與沒掉落的葉子,共同在空中發出一片急促的聲響,我知道,這是秋天來了。
許長鋒
作者:許長鋒,1960年生,中國民主同盟會盟員?,F為民盟泉州市委會書畫工委會副主任,泉州市政協刺桐書畫院特聘書畫家,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副秘書長,泉州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泉州楹聯學會副會長,泉州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