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掌門的興衰之路——王順興信局系列二
1912年,王世碑去世之前,已將經營權傳給了子侄輩王為針、王為奇堂兄弟。
在王宮,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王宮,沒有聽到王為針敲銀的聲音,肯定會走霉運!”這句話說的正是泉州最早、規模最大的僑批局——“王順興信局”當年的盛況。據《晉江市志》記載,1936年對“王順興信局”進行查閱統計,該局1930年至1935年逐年銀信含匯票業務量大銀100萬元,相當于每年收送銀匯人民幣1億元。
“王順興信局”的興旺,不僅代表著泉州郵政、銀通的發展史,也標志著中華泉州海絲之路的發展史,更是一部亮麗的中國華僑史。
南洋歷史,海絲奇跡
自漢代以來,中國到南洋、印度的航線已被開通。其間,商貿往來已逐漸形成,并且,有許多中國商人客居他鄉,南洋華僑有了雛形。
而后,大約于唐宋年間,由于航海技術不斷進步,造船業發達,已經具備了中國人遠洋海外與定居的能力。加上商貿不斷發展,促使海外市場擴大,雙方往來的交流增多,于是,移居海外的中國人,日益增加。
另外,由于唐、宋末年的戰爭與政權更替頻繁,許多顛沛流離的中國人想尋找一個更和平的居所,于是,向海外移民尋求安定,便成為中國人遷居海外的另外一個原因。避難移民,也就成為中國古代早期移民的另一個主體。元至明代中期,由于遠洋業的進一步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得以進一步拓展,中國人移居南洋等地的人數,進一步增加。
據相關記載,由于戰爭原因以及元朝注重對外貿易的政策,躲避戰亂及出海貿易的商人,幾乎不受限制,在整個元朝統治期間,曾經出現過數次移民高潮。到了明朝,海外華僑已經遍布南洋,形成特定的僑居群體。至明代年間,大量的商人、手工業者、農民,再次大規模移居南洋。此次移居,有力地促進了南洋的經濟發展,多數移民僑居在海上交通和貿易較為發達的地區,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明代中葉至鴉片戰爭的300年間,資本主義思潮逐漸在中國萌芽。中國人走出海外,接受、建設海外,又形成新的移居潮流,移民海外的人數再次迅速增加,出現了僑居區,產生了華僑社團組織,并保持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華僑社會初步形成。
順興信局,泉州海絲
正因如此,使得泉州“王順興信局”,有了充分發育的土壤。
泉州,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最著名僑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祖籍泉州的華人華僑,已經超過750萬。正是具有這些良好的海外基礎,“王順興信局”才會在郵政起步與發展期間,迅速形成自己的“僑批業”,并得到良性發展。
自光緒二十六年(1898年)王世碑創立信局以來,目前發現最早由“王順興信局”發出的,是兩個蓋有1909年的“王順興信局”戳記的信件。此份信件充分證明了,“王順興信局”在泉州、在中國郵政史上的地位。
這封信件的戳記中,蓋有“在泉辦理郵政分局并收閩信”的字樣,充分證實了“王順興信局”早已正式向大清郵政官局“掛號”,并申辦了營業執照,從而成為廈門郵政總局在泉州的一個“分局”,不但可以經辦海外銀信,還可以兼辦國內郵政業務。而此時,王世碑已是暮年,并已將郵政的經營、管理權,交給兩個子侄輩——王為針與王為奇。
世界資本主義的興起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傳承,使得海外華人一邊拼命賺錢,一邊把自己的勞動所得,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地流向中國,這其中,自然也有交流問候的書信。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政治、軍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一封家書,抵得上萬金啊!
“王順興信局”發展最為興旺的時期,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的初期。據《晉江市志》記載,1936年對王順興信局進行了查閱統計,該局1930年至1935年逐年銀信含匯票業務量大銀100萬元,相當于每年收送銀匯人民幣1億元。這個數據非常驚人,而如果“王順興信局”不是1930年遭受土匪洗劫,那么,其生存空間應該會更大的。
在奇園的大樓里,擺放著一張低矮的木桌,上面嵌著一塊大理石板,這是王順興信局用來整理華僑托運回鄉銀條的桌子,也叫敲銀臺。泉州王宮鄉的老人們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帶有調侃性的口頭禪——“到王宮,沒有聽到王為針敲銀的聲音,肯定會走霉運的!”這句話,雖然有點夸張,但足見當年“王順興信局”的經營盛況,絕對是空前的。
原來,數量眾多的銀條經過海上、陸上的一路搬運、轉送,肯定會有不少的銀條,在這個過程中撞擊、擠壓變形了。于是,當銀條運送至信局時,必須由專人進行敲擊整理,才能發放到客人手中。這個人,當然是信局老板王為針了,于是,便有了王為針的敲銀聲。而王宮附近的鄉親,一旦聽到王家的敲銀聲,便知道又有海外的銀兩已經運送到位了。于是,有得到匯錢通知的客人,便紛紛前來領取。
另有一個說法,據說海外匯款到來時,信局會在屋頂上升起一柱大旗,通知附近鄉親趕緊過來領取。
百年信局,留有遺跡
1928年,“王順興信局”第二代掌門人因在經營中,家資充盈,經過兩年的時間,王為奇建造了一座由歐洲人設計的歐式別墅——“奇園”;而王為針也在一邊設計、建造了另一座別墅——船樓。這些,都是王家兄弟為后人留下的財富。
據說,當年“王順興信局”的總占地面積有十數畝之多,光奇園的占地面積,就有近2000平方米。那一天,我們與王世碑有血脈淵源的86歲老人王大伯,繞著奇園及其四周的空地,走上了一圈。他告訴我們,當年建造奇園時,他還沒出生呢!但是,隨著后來慢慢長大,他對“信局”和“奇園”的了解,也逐漸增多了。
老人說,“王順興信局”是由王世碑于1898年創建的,最為興盛的時期是在20-30年代。他笑著說,那時的銀條,都是用麻袋一捆一捆地抬進來的,然后才零零散散地發放出去。小的時候,他也經常聽到敲銀聲,一到這個時候,便會有許多人過來問——我們家有寄錢來了嗎?我們家有寄信來了嗎?
于是我問,“王順興信局”是怎么倒閉的?王大爺說,有兩種說法:一是匪患;二是經營不善,建造奇園花費了不少銀子。王大爺說,我更傾向于前一種說法——“王順興信局”于1923年、1927年和1930年連續3次在海內外遭受警匪敲詐、搶劫,損失巨大。最嚴重的一次是1930年,近百名土匪攻入奇園,打開銀庫,將儲存的庫銀洗劫一空。
最終,因為資金短缺,“王順興信局”失去信譽,于1935年倒閉了。身后,留下了“奇園”“船樓”,以及“泉州金融與信息海絲”及僑批史上的一段佳話。
戴高山
作者:戴高山(原名戴良支),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