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外地的文友在一個春暖刺桐花開的日子,走進泉州市豐澤區蟳埔社區采風,了解了“蠔殼厝” 的歷史淵源。蠔殼厝,即用蠔殼建造的房屋。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蠔就是海蠣。獨特的蠔殼厝,傳奇的蠔殼厝,在別處不曾看見的蠔殼厝,是古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見證,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是古城泉州的一張名片。
蟳埔,背靠鷓鴣山,南臨東海灣,出則為海退則為江,歷史上就是一個以漁業為生的古老漁村,這里居住的是古時阿拉伯的后裔,與當地漢族通婚,中亞遺風尚存,在這里處處可見蠔殼厝。這是用海蠣殼搭建的房子,白色的海蠣殼墻體,下配以花崗巖,再砌上紅磚墻,紅白相間,典型的閩南的古大厝,皇宮起燕尾脊,古色古香,別具一格。大面積的灰白色蠔殼與花白色花崗石、紅色磚構成一幅幅色彩對比強烈、富有美感的圖案,那一堵堵的蠔殼如片片魚鱗,十分耀眼。蟳埔當地人告訴我們,這些建房子的海蠣殼并非產自本地,本地的海蠣沒有那么大。宋元時期,遠洋航船載著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運往世界各地,返航時擔心貨物太輕遇到大風浪容易顛覆翻船,船員便撿來南海群島、印度洋、波斯灣等當地丟棄的海蠣殼來壓船艙。村民們將卸下的海蠣殼撿回家,變廢物為寶因地制宜當起建筑材料,蠔殼拌海泥,鑲嵌在墻體上,建起了一座座精美的蝸居——蠔殼厝。這種用蠔殼建起的房子既不怕滲水,又不怕蟲蛀,冬暖夏涼,所以就有“千年磚,萬年蠔”的俗語。它無意間成就了一個建筑奇觀,這神奇的蠔殼厝,歷史的見證者。我們和文友站在這古老歷盡滄桑的蠔殼厝墻底旁,跟刺桐古港穿越歷史來個撞懷,按下照相機的快門定格下瞬間的畫面,也定格在心靈,留下紀念,把蟳埔蠔殼厝的風景和傳奇故事帶回家慢慢品味和回憶,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中。
蠔殼厝啊蠔殼厝,你歷盡大自然風雨的洗禮,經歷過歷史的風云雷電,此時此刻我們離你那么近,又是那么的遠,你從遙遠的大洋彼岸走來,從遠古的唐宋走來,我仿佛聞到一股大海的腥澀撲鼻而來,聽到大海的浪濤聲,看到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刺桐古港。輕撫摸著你古時的氣息,那落在上面的煙火,片片魚鱗狀的蠔殼扎疼了我的手指,泛著大海的幽光。蠔殼厝啊蠔殼厝,你是古代泉州對外貿易的產物,見證著泉州“海絲之路”的輝煌歷史。
蟳埔村頭海邊,有一座全村最大的廟宇順濟宮,里面供奉的是海洋最高神靈——媽祖。蟳捕人靠海吃海,海神媽祖是他們的精神寄托。不同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也在這里或多或少也留下了自己的痕跡。蟳埔村現存大小寺廟十多座。不同的宗教信仰在這里相融相處共生共存,和諧相處。蟳埔人心胸大海一樣寬廣,各種神靈都容納,都值得拜一拜,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保佑漁民出海平平安安四季發財。
蟳埔村頭靠江海邊,有一新建的漁人碼頭。這個集合當地文化、旅游、風光、休閑一體,成為游客們不容錯過的一處風景。晩霞盡染天空,站在蟳埔漁人碼頭,看“江水共長一色”,看夕陽西下,漁船滿載而歸,聽浪濤拍岸……何其美哉!
曾耀文
作者:曾耀文,福建省泉州市臺商投資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在《微型小說選刊》《龍門陣》《短篇小說》《椰城》《珠海》《金山》《青春》《文學港》《黨建文匯》《生活·創造》《領導科學》《泉州文學》《古今故事報》《中國農機化報》《農村新報》《法制文萃報》人民日報社《諷刺與幽默》《羊城晚報》《家庭醫生報》《每周文摘》《福建老人報》《福建法治報》《海峽都市報》《成都商報》《廈門日報》《廈門晚報》《泉州晚報》《東南早報》《泉州商報》《泉州廣播電視報》《海絲商報》《晉江經濟報》《石獅日報》《惠安鄉訊》《世界日報(菲)》《國際日報(印尼)》等國內外各級各類報刊上發表散文、小說、故事等。在各種征文比賽獲得十多次各類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