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泉州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海港城市。云櫓風檣的后諸港被公認為“東方第一大港”,堪稱與埃及的阿歷山大港并駕齊名。在這座“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古城,有條“番貨運物、異寶珍玩”的聚寶街,歷經千年滄桑,至今古街風貌猶存。那街上具有西歐建筑風格的古教堂依然凌空屹立,閃耀光彩。悠悠的鐘聲仿佛還在訴說著當年海絲之路“舟車輻輳,舳艫相接”的繁華。
聚寶街,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現留存有已發掘的“德濟門遺址”),北鄰明著名思想家“李贄故居”的萬壽路,直面祀奉海神始祖娘娘的天后宮,南瀕泉州灣古渡頭,與橫跨盈盈碧水晉江兩岸的順濟新舊橋相通(舊順濟橋已坍塌失修),全街長一里許。街尾車橋頭,是當年中外貨物的集散地。車橋村鬼仔溪邊設有“來遠驛”(今立有一遺址石碑),是古代接待外國貢使和番商的驛館。折西至泉郡蕭太傅宮,出宮口就是臨江碼頭。有條那時叫水巷的窄窄小街,是專供船舶取淡水經過的地方,如今已拓寬成通衢了。現聚寶街沿街兩旁植起一株株青蒼欲翠的綠化果樹,搖曳的濃蔭掩映著青瓦紅墻的一宅宅古老的民居……透過歷史的風煙,佇立凝望,依稀可見“寶貨如山”“市井十洲人”的貿易盛況。
據史載,唐王朝為保持泉州開放的勢頭,曾于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下達“除舶腳、收市、進本外,任其往來通流,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的宮令,并設立參軍事司,專門管理海外來華貿易的使節和番商。至宋代又置市舶司,所得稅金相當可觀。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曾云:“惟泉為州,所持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
那時,已是“梯航萬國”的后渚港,海外的貨物如香料、象牙、珍珠、貝紗、人參、水銀、綾布等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源源進口而來。而泉州的瓷器、絲綢、茶葉、竹藤等地方特產,也絡繹不絕地運往阿拉伯、東南亞等數十個國家與地區。海外的貨物則是順著潮水由后渚港進入泉州灣,再由蟳埔、法石、溜濱到順濟橋下古渡頭停泊,然后用小船經鬼仔溪載到車橋頭起卸吐納,再從聚寶街運往各地。可以說,聚寶街是來泉州的番商最集中的地方。《泉州府志》記載過:“元代泉州,一城要地,莫盛于南關,四海舶商,諸番琛貢,皆于是乎集。”南關,即指城南聚寶街。2001年城南拓建,曾發掘出了泉州南關的德濟門遺址,這是歷史的見證。古代有位詩人寫詩贊曰:“城南聚寶接江濱,此地當年耀麗珍。攘攘熙熙互市容,夏來冬去十洲人。”
歷史文化名城的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作為海絲遺跡聚寶街,已被列入泉州市委、市政府城建規劃的重點保護古街,隨著泉州申遺的進程,聚寶街定會在重振古港雄風下舊貌換新顏。
任越
作者:任越,原名林長青,當代詩人,作家。主要寫詩、散文詩、歌詞、散文、隨筆,也兼寫報告文學、評論、電視專題片等。作品散見海內外近50家報刊,在全國省市報刊征文獲過30多個獎項。出版過詩集《古城情韻》《林長青詩選》《僑鄉月》《任越現代八行詩選》《任越抒情詩選》,散文集《月夜琴聲》《半居齋漫筆》,鑒賞集《唐宋愛國詩詞鑒賞》等文學專著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