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創(chuàng)客鄭達(dá)真說,小時候她也都是跟著媽媽來勤佛。媽媽會把她放在開元寺進(jìn)門左邊的那只大石龜上,等著她燒完香。昨天凌晨,達(dá)真帶著從廈門、北京趕來的朋友也到開元寺祈福,剛巧那天也是她生日。
她說,小時候也會覺得無聊,不知道做什么,但現(xiàn)在她懂得了。“其他地方的這種民俗已經(jīng)漸漸消失了,但泉州保存得很好,大年30拜關(guān)帝廟的習(xí)俗也都在。這是民間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是很好的一件事。我慢慢喜歡上了。”
只要有殿庭、佛像、香爐,就會有人拜拜。由僧人前導(dǎo)的正式勤佛儀式其實要等到二十六日上午才進(jìn)行,但半夜趕來的信眾會自己先在大雄寶殿的殿內(nèi)繞著五尊大佛,一圈一圈地走,雙手合十,是祈福也是還愿。凌晨3點多時,大殿內(nèi)竟也聚集了里外三四圈人在“勤”,有些人則到后殿去“勤”。
大家一般會帶些鮮花、香、燭,餐食都必須是素食。這些貢品都能在兩旁的攤點上買到,一般鐘樓街頭和開元寺門口的攤點生意會好于中間,但要來搶個好位置也需要夠勤快。
賀女士從晉江來,前一天下午3點多就過來占了個不錯的位置。她年年來,賣些百合、康乃馨、野玫瑰,一晃20多年了。“生意會比平時好,但并沒有好很多啦,我就是喜歡湊熱鬧。你看,多熱鬧啊。”
80后吹神是一名泉州文化愛好者。為了讓更多人感受何謂“泉南佛國”,前夜10點半到昨天凌晨1點,他特別組織了一次勤佛之旅,10多人報名參加。
“古云‘滿街都是圣人’,我覺得還可以說是‘滿街都是熟人’。我們遇見了很多相識的朋友,不相識的倒也覺得彼此并不陌生。”這種場景讓黃躍昆想起小時候也跟著長輩來禮佛,現(xiàn)在他常常自己去,但不會特意買香也不點燭,進(jìn)寺不求,來了就好。“我們這輩可能跟老一輩的‘信佛’不太一樣吧,現(xiàn)在的我,是心中自然有佛,有信仰的力量。”
這天到底會來多少人,很難有個確數(shù)。寺廟后廚的師父說,他們臘月二十五日晚上準(zhǔn)備的600斤生面,用于凌晨的首輪齋食,很快就沒了。接下來的凌晨四點、上午七點和中午11點的齋面供應(yīng),都是信眾自發(fā)送來。也正因為這樣,才很難統(tǒng)計一天下來用了多少斤面,多少人來食。
天明時,來勤佛和吃齋面的人越來越多,門前的攤點也開始有了市井之氣,午時前會迎來又一個敬拜人潮高峰。
走出鐘樓,喧囂漸行漸遠(yuǎn),不禁回味起演輪師父在凌晨和我們聊的一番話:人畢竟是感性的,這樣挺好,可以去體驗感受俗化的生活。年少時不要太理性,我們要給小孩希望,給每個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