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師,福建永春縣小姑鄉人,生于北宋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俗稱“祖師公”、“烏面祖師公”,俗姓陳,名普足。清水祖師自幼落發為僧,相傳宋神宗元豐六年,清溪(今安溪)一帶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普足一到,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稱為“清水祖師”。他一生施醫濟藥、修橋造路造福百姓,千百年來,一直被閩南人視為完美的道德典范。清水祖師圓寂后,被民眾奉為神靈,和媽祖、保生大帝等神祗共同組成閩南主要的民間信仰文化。
清水祖師圣像
清水祖師落座
枝枝朝北
清水祖師晚年駐錫于清溪(今安溪)張巖(今蓬萊山),清溪的鄉人就把“張巖”改名為“清水巖”。現在,清水巖已經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朝圣旅游地,山上供奉清水祖師的寺廟至今已有950多年。據史料記載,以1156年至1208年約五十年間為例,與清水祖師相關的大型民間請神巡境活動有22次,地域涉及安溪、永春、泉州等十余個縣府。而安溪清水巖地區,至今仍保留著數百年前開春奉迎清水祖師巡境的祈福儀式。
清水祖師的巡境儀式已經成為閩南民間信仰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當下,國家正在提倡發展文化產業、振興傳統文化,而泉州市又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借此契機,由廈門市東本貿易有限公司出品,開合(廈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紀錄片《清水巡境》制作完成了。紀錄片主要講述蓬萊信眾恭請清水祖師出殿下巖,巡視鄉社境地。其活動場面盛大,組織嚴密,禮儀嚴肅,具有濃厚的民俗特色。這是百姓企盼里仁和美、人和業興的民間文化傳統習俗;也是結緣閩臺及海外鄉情,喜慶升平盛世,紀念釋普足禪師功德,弘揚清水祖師文化的民俗盛典,名冠閩南。
《清水巡境》紀錄片全面完整地紀錄了該佛事活動,像封大旗、獻茶花一百零八朵、清水祖師落座等場面也是難得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