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
廈門華廈職業學院成立,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市第一所民辦高校
上周六
廈門華廈學院揭牌,是我市第一所由高職升格為本科的民辦學校
集美文教區,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高聳在華廈教學樓上的八個大字“廈門華廈職業學院”,已經被換上“廈門華廈學院”。
名字的改變,意味著這所始建于1993年的民辦高校升本啦!上周六,華廈學院舉行揭牌儀式。 這也是廈門第一所由高職升格為本科的民辦學校。
那么,華廈學院為什么能升本?讓我們為您揭曉答案。
廈門華廈學院升級應用型本科高校。
華廈學院“升級”,邁上新臺階。圖為校旗更換儀式。
從華廈走出去的莘莘學子,廣受社會好評。(廈門華廈學院供圖)
學生的優秀文創作品屢受嘉獎。
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訓平臺。(廈門華廈學院供圖)
非營利辦學獨樹一幟
董事會成員甘做“義工”,
保證辦學盈余百分百再投入到辦學中
1993年,華廈學院在廈門市政協原主席蔡望懷的倡導下,集社會賢達之力捐資創辦,22年來,始終堅持非營利、公益性辦學。
學校成立之初,時任學校董事長的蔡望懷便確立了“只作奉獻、不求回報”的辦學宗旨,這一傳統堅持至今,學校董事會成員甘做“義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的情懷和精神,向社會募集捐贈,爭取政府部門支持幫助,制定學校發展大計,卻從未分取任何紅利,甚至所有成員均不領受任何酬勞和補貼,保證辦學盈余百分之百再投入到辦學中。可以說,華廈的這種純公益性、非營利的辦學模式在現今的民辦教育界是獨樹一幟的。
華廈之所以能堅持公益性,可以從蔡望懷經常說的一句話找到答案:“教育是教化人的一種高尚的事業,興辦教育者必須要有一種操守和品格上的追求。”
2010年,華廈學院成為6所國家“非營利民辦高校辦學制度”教育體制改革項目試點院校之一。2013年,又加入了教育部“非營利性民辦高等學校聯盟”,這意味著,華廈的非營利辦學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
精準定位職業教育
確立了堅持職業技術教育辦學定位,
以為廈門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
蔡望懷在上周六的揭牌儀式上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所閃爍的思想光芒,點燃我們創辦廈門第一所民辦大學激情。
在看到廈門對各類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華廈確立了堅持職業技術教育辦學定位,以為廈門培養各類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
有趣的是,這所定位職業技術教育的民辦大學,其前后三任校長卻都來自綜合性大學——華廈的第一任校長常勛,是廈大會計系教授,他是國內最早涉足西方會計學的少數學者之一,在涉外會計學領域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第二任校長鄭學檬是廈大原常務副校長,他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現任校長王小如也曾任廈大副校長,這位美國麻省大學博士是國內知名的分析化學家。
在蔡望懷及董事會的領導和支持下,華廈學院在常勛任內已具備一定的辦學積淀;為了把職業教育辦得更好,為工業化、現代化建設輸送更多實用人才,鄭學檬上任后提出“兩個轉變”,加強工科實驗室建設和引進工學專業教師,使華廈完成了向工科院校的轉型;2010年,王小如出任華廈第三任校長,她提出的多元化辦學、國際化辦學和綠色辦學等理念最終把華廈送到本科新高度。
校企合作服務政府
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為本地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努力為政府提供優質服務
華廈學院校長王小如說,近幾年來,華廈在校企合作上下了大功夫,通過全方位拓展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科技服務民生能力。
學校一方面引進多家大型知名企業,按照“校中廠”的模式建立各類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踐中心,構建真實的“教學做”一體實習實訓環境。例如,學校與聯想移動通訊公司共建聯想手機維修實訓基地,為區域手機售后服務培養了一批高素質技術人才;與超星集團(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子圖書館)合作建立“數媒制作中心”,為職業教育大學制作慕課課件,把課本上的重要知識點“翻拍”成小電影,用音像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消化。
與此同時,華廈還和中國平安、廈門縱橫、中軟國際等知名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豐富的實習實訓環境。
此外,學校和近20家大型企業合作開設“訂單班”,從這個班上畢業的學生經合作企業考核通過后,可直接到該企業任職。例如,五年前華廈學院與平安集團簽訂金融保險專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受到教育部肯定,被編入教育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案例選編》。
今年4月,華廈突破“重圍”, 入選了“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項目”首批合作院校——全國215所院校參與競爭,有區域轉型試點院校,也有985、211院校,有公辦院校,也有民辦院校,最終只有30所進入首批合作院校,華廈就是其中之一。
華廈還為本地許多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例如,與廈門電信合作設立“114號碼百事通呼叫中心”;與廈門銀祥集團共建“肉食品質量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肉類質量控制;與廈門斯坦道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多種分析檢測儀器……
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華廈還通過開拓和深化與政府機構的合作,不斷增強自身的科研綜合實力,努力為政府提供優質服務。2011年,廈門市科技局依托學校建設的“廈門市應用技術研究院”就是學校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重大提升的一個標志。通過這個綜合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學校重點面向食品藥品安全檢測、環境監測、電子信息、現代物流四大領域,助力廈門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其中的“廈門市環境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承擔廈門市空氣質量網格實測項目,完成翔安區、同安區、海滄區等網格實測,為廈門各區的空氣自動監測子站優化布點提供依據。今年4月,該研究中心還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大氣環境研究中心”,為政府治霾減霾提供政策依據。
師資隊伍不斷壯大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形成合理的學術梯隊和專業教學團隊
華廈剛成立時,很多老師都是從廈大請來兼職的。現在,它不僅擁有自己的專任教師隊伍,而且,門檻日漸提高——30%以上是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和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不過,華廈師資最大的亮點是:它努力朝著“雙師型”教師轉型。王小如介紹,華廈主要通過采取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了合理的學術梯隊和專業教學團隊,進一步提升了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能力。
在董事會全力支持下,學校開出優厚條件,從企業、行業或高校引進多名學科領軍人才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才,來學校擔任學科帶頭人或從事科研工作。在這些高端人才的加盟下,學校的學科專業建設和科研工作均邁上新臺階,有了質的提升。與此同時,華廈的學生同樣受益良多,在民辦校也能享受和公辦校同等的名師資源。
華廈也加強師資力量內部培養。學校不僅積極組織包括海外研修、省級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市級骨干教師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還與企業合作創建了8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據統計,2014年,華廈共有三分之一專任教師進入企業頂崗實踐鍛煉,僅2015年上半年就有近40名專任教師前往“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校企合作單位參加實踐。
同時,學校還啟動本科師資培育工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強化教學技能,已有2名教師入選了“福建省百名高職專業帶頭人”。
華廈的老師參加由教育部主辦的2014年“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決賽,分別獲高職組“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二等獎和“信息化課堂教學比賽”二等獎,此次獲獎實現了廈門高職院校在該項比賽中“零”的突破。
權威評價
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棵草去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
——教育部前副部長王湛在評價華廈學院董事會時說
華廈始終堅持非營利、公益性辦學,學校董事會秉持“零回報”奉獻精神,切實踐行教育家辦學,注重建立風險保障機制,這在民辦教育界可謂獨樹一幟;同時,學校注重推進專業建設的校企合作,真正做到教學與實踐結合、辦學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此為華廈學院的一大辦學亮點。
——2012年,國務院參事室調研組調研福建民辦高校,華廈獲得國務院參事室的贊譽
華廈學院辦學22年來,始終堅持非營利的辦學理念,走內涵強校的發展之路,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專業建設和內涵發展擺上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拓寬與政府、行業企業合作辦學途徑,努力探索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既辦出了自己的特色,也為廈門經濟特區的建設與發展輸送了大量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可以說,華廈學院的辦學歷程,從一個方面代表了全市民辦高職從無到有,從小到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
——廈門市教育局局長賴菡在華廈學院揭牌儀式上說
辦學理念
建設“綠色華廈”
2010年王小如擔任華廈學院校長時,就提出要建設綠色華廈的概念。蔡望懷在上周六的掛牌儀式上對此做了闡述:“綠色華廈至少有這么三層含義:一、自然環境生態不受侵蝕污染,二、思想政治生態不受侵蝕污染,三、廉政建設生態不受侵蝕污染。”
“綠色華廈”主要通過設置系列綠色課程和綠色學分、開設綠色技能創意實驗室、建設綠色校園示范工程等,將綠色理念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培養綠色技能人才和提高師生綠色人文素養。今年,華廈還走出校門,通過舉辦“Green Your life·親子活動”等,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將綠色文化理念輻射和傳播到周邊社區。
不久前,王小如接到學生活動的邀請函,是由廢舊材料制作的。她欣慰地說,綠色已經“種”在學生心間——學生帶著這樣的理念走出校門,就是學校教育的勝利。
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也是華廈的另一大特色。學校劃撥專用教學實踐用地,引進中國移動、中國人壽、順豐速運、向陽坊等10多家知名企業,共建“校企創業培育基地”。王小如還透露說,目前學校正在積極申請各級政府部門的相關項目,打造學生創新創業的新引擎,并計劃在2015年招收的本科生中,選拔有興趣的學生組建創新創業班,并設立創新創業基金,配備專業指導教師,支持學生團隊自主創業。
據了解,繼“校企創業培育基地”啟用之后,華廈還將與廈門市科技局在原合作項目——廈門市應用技術研究院的基礎上進一步合作籌建“眾創中心”,無論學生或老師都可以來這個平臺申請創業,只要你有符合相關規定的好項目。
王小如表示,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為了培養學生當老板,而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工作的能力。
隨著專升本,華廈開始新的征程,蔡望懷上周六說,專升本的批準不僅僅是肯定和認同,更是一種鞭策和激勵,新的托付,新的使命的賦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滿城春色關不住 炮仗花瀑“出墻來”2025-03-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