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仙岳路方向的嘉禾路路段,每天都有人在翻欄桿過馬路,實在太危險了,這里能再設一個天橋或斑馬線嗎?”晨報讀者王小姐近日撥打晨報熱線,為廈門市政協提案線索征集提出建議。
她說,這個路段每天車流量很大,可是因為整個路段被欄桿隔離,只在路段的一頭架了一個人行天橋,另一頭設了安裝有紅綠燈的斑馬線,但一個太遠,一個是十字路口交會處,再加上現在地鐵施工,圍了欄導致原來的斑馬線由直線變成了曲線,都很耗時、不方便,所以很多人都選擇翻欄桿或者鉆欄桿過馬路。
昨日,記者進行了現場走訪。
嘉禾路上,行人翻越路中間的欄桿。
兩小伙“跨欄”過馬路
記者分別在7點左右和下午15點左右兩個時段前往該路段查看路況。
記者在現場正好看到兩小伙跨欄:單手撐桿,縱身一躍,他們僅用不到1秒的時間,而且動作非常整齊地完成了。
記者趕上去問其中一個小伙子小劉:“不覺得危險嗎?前面欄桿不是有個通道,為什么不走?”他笑著回道:“習慣了,還好啦,看準了再跳。”
小劉在國泰大廈上班,他每天在對面的仙岳路口公交站下車。他說,如果要走天橋,得在前一站即呂厝北路公交站下車,過天橋后再走400多米路。
400多米的距離,記者以較快的步伐試走了一次,大約要花5分鐘時間。“我在仙岳路口站下車,跨欄過來,再走80米左右,是最省時間的方法。”小劉說。
臨時“路口”也很危險
記者在這個路段來回走走停停了近一個小時,發現每段欄桿都有跨欄通過的行人,但大部分人選擇了從一個“口子”穿過。
這個口在地鐵施工工地前。“只是個臨時的,專門讓施工車通行。17日晚上被施工車撞壞了,過兩天修好了就會再次攔起來。”工地門口崗亭的李大爺說,他是工地請來專門負責看管這個“口”的,之前有施工車要開進工地,他才會把這個口打開,平常都會鎖起來。
“希望這邊能一直開著,這兩天方便了很多。”一位家住附近的大媽說,她原來跨不了欄桿,是用鉆的。不過,這個“口”看起來并不太安全,有的行人左顧右盼半天都過不了馬路,有的行人為避免被車撞到,連走帶跑頗為狼狽。
“會盡快攔起來。”工地的李大爺很堅決地告訴記者。他說,從這個臨時的“口”過馬路其實也很危險,萬一他們走這里出事了,那責任得他們工地擔著。因此,他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法,還是建一個正規、安全的過路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