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一男子癡迷手機游戲玩到凌晨,女朋友大鬧,他竟報假警“有人賣淫嫖娼”,最后被拘留。這是10月底的事。
廈門集美,一男子開車途中,拿起手機查看微信朋友圈,撞飛了兩對母子,當場死亡。這是9月份的事。
我們的生活,難道只有手機?如果“斷網”24小時,你會過得如何?導報3名記者親身體驗。
人物:呂寒偉
坐公交車有空發呆了
6日零時開始斷網,當天早上,我睜開眼睛,突然疑惑了:現在幾點?
家里沒有鬧鐘,我從廚房拿來一根筷子,放到太陽底下,擺弄了好一會兒,才判斷時間是上午10-11點之間。
中午12點約了朋友吃飯,沒有帶手機,也沒有像過去那樣叫專車,而是改搭公交車。
沒手機有點不習慣,但也很快釋然。我坐在靠窗的位置,觀察路上飛奔的車,看看路邊新開的花,或閉上眼睛,放空。我突然想起,上大學時,也喜歡坐公交車發呆。一晃,12年過去了。
吃飯過程比過去愉快,我沒有再盯著手機看,和朋友聊天的話也多了,甚至可以細細品味紅燒肉嚼在嘴里的味道。
可要戒掉手機“癮”沒有那么容易。吃完飯回家,我把手機拿去充電,每當手機響起一個聲音,就有想按手機的沖動,生怕有什么事情錯過,生怕有什么新鮮事不知道,更怕被這個世界遺忘。
偷偷瞄了一眼,看到一則普通的新聞提醒,松了口氣,瞬時也明白,我留戀的,不是信息內容,而是那種依賴感。我把手機調成靜音,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劇《血玫瑰》。
手機畢竟是聯絡工具,晚上6點多,我破例用了一次,打電話給朋友,要去找他。當晚,沒有手機,我們聊著天,酒喝得不多,但話說了很多。
回到家是深夜11點,我竟然忘了自己的任務,順手拿起手機,真是“剁手族”。不對,媽媽給我打了10個電話,我趕緊回撥。“媽,我忘帶手機了。”我道歉。“我以為出什么事了,沒事,睡吧。”媽說。
入睡前,我沒有把手機放床頭,睡得很好,直到第二天。記得幾天前,我還曾因為手機放在客廳,心里牽掛。一天試驗,我覺得,我可以放下了。
再見面話少了頭低了
生活離不開手機,可過度使用手機反而讓生活糟糕。
我們習慣于打字,習慣于快閱讀,習慣于朋友圈,朋友的事早就知道,再見面已不新鮮,話少了,頭低了。
我們每天被過于龐大的信息量搞得緊張兮兮,“嘀”一聲就被吸住眼睛,直到手指屈到酸,眼睛看到干。雖說足不出戶知天下,可我們難道非得盡知天下?
電話、新聞、廣告、詐騙、娛樂、購物,各種信息滿天飛,我們真正需要的信息,其實只是很小的部分。
執念于手機,變成一種依賴,背后可能有孤獨、空虛和蒼白等,如果你也成癮,請主動戒斷。
人物:林彬彬
等待的感覺如此漫長
臨近7日凌晨零時,刷了最后一遍朋友圈,我把要做體驗的事在朋友圈里說了一下,交代了工作事宜,然后把手機擱在床頭,沒有關機。
隔天醒來,手機鈴音提示有QQ彈窗,沒忍住,瞅了一眼,但沒點進去看,也算“犯規”了。
下午,三個表兄弟將來家里,一起做一道本地特色菜——海蠣炸。有人洗菜,有人調味兒,有人油炸,那一定是不錯的和諧畫面。滿心期待。
一早,我去菜市場買菜,買調料,沒帶手機,卻感覺很輕松。不像以前,老擔心有人找,擔心有什么大事發生。向鄰居大嬸買了2斤海蠣,隨意聊了十分鐘,挺愜意的。
但是,問題隨之而來。沒事干的時候,我又想知道親戚朋友都在干嗎,三個兄弟能不能準時到?只能等待,感覺很漫長。
忍不住要拿手機,因為微信和QQ不斷發出提示聲,我不得不一次次控制自己的欲望。受不了了,去屋后掃地,直到干干凈凈,以前從未有過。
下午4點多,三個兄弟姍姍來遲。搗鼓一番,傍晚6點,吃了一頓海蠣炸配蜂蜜綠茶。
客人都走了,家人也不在,沒有網絡,一種空洞感突襲而來。翻了翻報紙,還是沒能安靜下來,沒能完全控制住上網的欲望。
這時,我接到了一個電話。是的,我接起來了,又“犯規”了。一個住在附近的老同學,突然說夜里要來訪。兩人愉快聊到深夜11點,洗漱一下,終于熬到了8日零點。
面對面交流更可貴
一上網,時間如馬蹄兒噠噠。
刷一刷微博,看一看微信,誰生娃了,誰去旅游啦,誰去采訪哪個大事件了……一堆的信息撲面而來,看著看著,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
平時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網絡,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直接取代了本應該有的很多會面。我想要找些人見見面,過過“慢生活”,于是體驗了一次。
這算是充實又難熬的一天,體驗到了面對面交流溝通的可貴。原來,離開網絡,雖然失去不少便捷,但至少我們能夠專注做些事。
人物:陳航飛
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7日,周六,晴天。我嘗試了一天關機斷網的生活。
早上睡到自然醒,不知是幾點。家里沒有時鐘,平常都是用手機。舍友說9點多了。出去吃了早飯,回來后兩個舍友都在玩電腦。我閑坐無聊,找出一本書——張北海的《一瓢紐約》。買了有一段時間,一直沒看完。
午飯后,喝了一杯茶,午睡,醒后依舊不知時間。舍友說下午2點多。開車出門,參加草莓音樂節。
目的地是杏林灣大草地。我對集美不熟,汽車GPS也導航不到,又沒法用手機。沿著杏林灣一路問路人,總算找到了地方。
音樂節上,很多大學生用手機玩自拍,然后發朋友圈。我用單反拍著照,一點也不激動。
晚上9點到家,做點啥呢?看電視吧,沒開通有線,只有5個臺。突然覺得,雖然處在互聯網時代,但電視里的人物好像還活在15年前,沒什么變化。
守住本心健康生活
這一天最大的感觸是:沒有手機和網絡的生活方式,更健康。
互聯網發展15年,移動互聯網發展5年,人們生活方式的變更已經超乎了我們15年前的想象。加之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壓力增大,我們1990年前后一代就是在這種激變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這樣的時代,我一直有一個清醒的意識,不要拋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互聯網只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并沒有剝奪傳統的生活方式。守住本心,適度利用互聯網,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互聯網時代我們的方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蕨類植物展現從數億年前 “穿越”而來的盎2025-03-14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