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
●今年前10個月,全市財政總收入860.4億元,增長10.7%,增幅保持全省第二;其中地方級收入516.6億元,增長12.3%,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此外,稅性收入比重、單位GDP的稅收貢獻率等多項指標也均領跑全省。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稅收總收入32億元,增長12.1%,集成軟件信息、生物醫藥、電子商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共貢獻稅收15.5億元,增長36%。
財政收入是城市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全景窗口。記者昨日從市財政局獲悉,今年來我市加大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落實力度,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初顯,經濟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帶動我市財政結構持續優化、收入迭創新高。今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預計可實現年初預算目標,廈門有望成為省內第一個財政收入超千億的城市。
收入迭創新高 多項指標領跑全省
市財政局局長韓景義表示,隨著國家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我市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出平穩回升的態勢。近年來,我市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了更有質量、更有效益的經濟增長。
單位GDP的稅收貢獻不斷提高,為財政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全力落實各項財政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財政收入的穩增長,為我市落實各項積極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個地區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它的增長態勢代表著一個地區的發展質量和后勁。”韓景義說,各項收入指標背后,反映的正是在這一輪世界經濟深刻調整復蘇中,廈門市委、市政府主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轉型升級和治理體系變革的機遇,加快產業、城市和社會轉型,體現的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凸顯廈門經濟效益好、結構優、發展穩、后勁足。
財源結構優化 先進制造業領跑轉型發展
“經濟是財政收入的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韓景義分析說,財政收入穩增長的根本原因是我市經濟向好、結構優化,與我市各級部門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各項部署息息相關。
從財政收入結構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迅猛,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支撐力明顯增強。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代表了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其快速增長將促進我市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利于經濟財政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換個角度,從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數據來看,我市經濟的發展將更有后勁: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2%、增速全省第一。其中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創造了2013年三季度以來制造業投資增長新高。一些重大產業項目如電氣硝子、天馬二期、ABB工業中心等先進制造業龍頭項目將相繼投產,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市制造業稅收增長的后勁。
創新扶持方式 財政金融“雙輪驅動”
經濟發展是財政增收之源,反過來,財政增收后,通過深化財政體制機制改革,落實各項積極財政政策,又能促進產業轉型、經濟增長,兩者相互促進、良性循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先后出臺推動工業穩增長促轉型的十條措施、加快智能制造發展十條措施,以及扶持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信息消費、電子商務、海洋產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扶持政策,推動產業“穩增長”、“促轉型”。同時,積極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扶持政策,研究出臺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加快發展的措施,積極爭取資金、出臺政策推動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推進自貿區相關財稅扶持政策改革創新,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此外,全面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通過爭取銀團貸款、發行債券、推廣PPP模式、設立城市發展基金、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爭取中央專款等渠道,為我市籌措數百億元建設資金,有力地保障了各項重點項目的資金需求,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后勁與城市綜合競爭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來我市財政部門積極運用金融思維,以市場化的方式推進“財政金融”雙輪驅動促進經濟發展。例如,今年我市設立了初期規模百億元的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運用財政杠桿撬動社會資本投資實體經濟,首批七只產業子基金和前海母基金成立,預計至少有37.3億元將投向我市企業。通過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金投入,以股權投資方式支持初創期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領域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創新財政扶持方式,“財政金融”雙輪驅動,將進一步放大財政資金杠桿,有效激活社會力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我市財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聲音】
廈門大學財政系主任童錦治教授:
當前,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大,不僅體現在經濟增幅放緩,更體現在財政收入增速下滑上。在此背景下,廈門財政收入能夠保持兩位數的較快增長,財政收入質量不斷提高,財源結構不斷優化,反映廈門市委市政府近年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正在邁上一個更加健康、更有質量、更可持續的財政發展軌道。建議廈門繼續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和廈門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加快出臺并落實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舉措,促進財政和經濟的良性、有效互動,進一步增強地區經濟的發展質量和發展后勁,加快實現廈門經濟文化社會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
(上接A01版)這當中,包括蓮塘村、下紅壁自然村、何厝社區等。在這片廣袤的生機勃發的土地上,翔安區創建的典范村(社區)培育打造“1+X”模式同樣備受矚目——簡單地說,就是每個鎮街都要重點培育1個典型點,著力打造若干個典范村(社區),并以點及面,帶動更多的村居走上共同締造美麗家園的康莊大道。
翔安培育打造新典范村(社區)的強力杠桿,最大的“著力點”,無疑在“群眾”上。這一點,從昨日記者獲悉的一組數據可見一斑:今年來,全區群眾累計投工投勞1.27萬個工作日,認管認養167個項目,騰地讓地12.3萬平方米,房前屋后綠化美化5.6萬平方米,捐款捐物300多萬元。
事實上,廣大老百姓要擰成一根繩,離不開共同精神這條無形的紐帶。繼云頭社區書院率先全市開班后,各鎮街相繼跟進推動社區書院建設,至今年10月底全區已開辦10家,提前實現每個鎮街至少開辦1家社區書院的目標。有了這一個個“居民協商議事的平臺、共同學習成長的載體、培育共同精神的課堂”,翔安老百姓在共同締造中的凝聚力空前提升。
社區治理千頭萬緒,如何才能讓每個充滿活力的社區社會組織都有序地參與進來,形成共同締造的強大合力?翔安區把答案牢牢地鎖定在深化“協商共治”上。“翔安區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宣講團”一次次登臺,講述的就是共同締造的“百姓故事”。同時,以“村內事、村民議”為原則,一個個參與村居事務的協商議事平臺也在翔安越來越多的鄉賢、“五老”、經濟能人、黨員、村居民代表中日益穩固地搭建起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舞劇《二十四時舞》廈門首演2025-03-3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