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水庫大壩。
日前,廈門市政府公布了我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保護范圍,以及第三批涉臺文物古跡名單和保護范圍。
記者了解到,新增的5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有30處在鼓浪嶼,包括日光巖寺、德國領事館遺址、英華書院舊址、三丘田碼頭舊址、黃家花園、番婆樓、廖家別墅等諸多廈門人熟悉的場所。此外,還有一些散落在廈門各處的名家遺跡、古厝廟堂、烈士陵園等入選。新增的涉臺文物古跡包括林爾嘉舊居、陳寶夫婦墓、青礁崇恩堂、孫厝云龍巖宮、沈世紀墓等。其中,林鶴年舊居、對金門廣播喇叭堡、大嶝8·23炮戰舊址群、翔安區的曾厝陳氏家廟等4處文物點,不僅是第三批涉臺文物古跡,也被列入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廈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李云麗介紹,這份名單的“出爐”,經過了五年的細致調查、反復斟酌、梳理匯總和專家評審。這次公布的文保單位比以往都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內涵和外延都擴大了,如上李水庫大壩成為我市第一個被納入文物保護單位的近現代工業遺產;二是已經十年沒有公布新的文物保護單位;三是市民文物保護意識增強,這次不少文保單位的申報都來自市民。新增的5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0處在鼓浪嶼,主要因為在鼓浪嶼申遺進程中,大家對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保護意識也有了提高。
上李水庫大壩
該壩為德國西門子公司設計并建造。1923年華僑實業家黃奕住等創辦“商辦廈門自來水有限公司”,1925年公司在上李利用天然地形筑壩蓄水,建成上李水庫。堤壩以花崗巖條石筑砌,弧形,西北至東南走向,壩中部設水泵房,壩底有德國制造的鋼質水閘,西部設有出水管、入水管。壩底墻面嵌有落款為民國十四年的中英文奠基輝綠巖質石碑一方。堤壩西北側建有二層西式辦公樓一座。堤壩、辦公樓及部分設備現保存完整。
林鶴年舊居
位于思明區鼓浪嶼街道龍頭社區福建路24號,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建,為一座有園門、院墻、西洋式主樓和副樓組成的別墅式建筑。院內有道光丙戍年的“小桃源”石刻碑以及水井。林鶴年(1847年-1901年),祖籍福建安溪縣,曾任臺灣道臺,加“按察使”銜。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后,林氏內渡廈門筑怡園而居。該建筑對研究廈門鼓浪嶼近代建筑和紀念林鶴年有一定的價值。
廖家別墅
約建于1850年,由主樓44號、副樓46號和48號組成。該建筑是外廊殖民地式的洋人建筑,后為廖氏兄弟購買。廖清霞、廖悅發兄弟年輕時到印度尼西亞做木材生意,廖悅發曾在廈門開“豫豐錢莊”。我國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先生和其夫人廖翠鳳(廖悅發的二女兒)在此宅結婚,婚禮就在該建筑正廳舉行,新房則設在前廳右側的廂房里。
對金門廣播喇叭堡
位于明發海景苑社區(原前埔南社區)環島路附近,距環島路約500米。塔身為條石砌筑,廣播喇叭共有30個,橫排5個,共6排。該廣播塔為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對金門廣播之用,是臺海風云變遷的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