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愛鳥周”系列活動在白鷺洲公園白鷺女神廣場正式啟動。記者了解到,受市市政園林局委托,廈門市觀鳥會將于下月起開展關于白鷺棲息地的調查研究,預計今年6月底前完成。這次調查,將有助于相關部門加大對白鷺的保護力度。
【現狀】 市民目前已發現5處,但有部分棲息地已消失
廈門市觀鳥會秘書長陳志鴻介紹,上一次全市范圍內舉行白鷺棲息地調查是在2004年,當年發現的白鷺棲息地包括筼筜湖、虎頭山、天竺山、大嶼、嵩嶼、集美大學等。隨著這些年來城市建設的發展以及環境的變化,有部分白鷺棲息地已消失,如虎頭山、嵩嶼、天竺山等。和許多鳥類一樣,白鷺對生存環境非常敏感,它們只要受到打擾,就會從棲息地遷走,另覓地方繁殖。
據了解,在“愛鳥周”系列活動啟動前,廈門市觀鳥會已邀請了一些熱心市民共同參與尋找白鷺棲息地的行動。目前市民發現了筼筜湖(湖心島、西堤)、集美大學、小嶝島、園博苑共計5處白鷺棲息地。陳志鴻介紹,廈門市觀鳥會發動全市六個區的會員一起參與進來,發現棲息地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前往灘涂地尋找白鷺身影,等即將入夜時,白鷺會飛回巢穴,這時觀鳥會會員就可沿著白鷺飛行的路徑,去尋找它的棲息地。
【舉措】 相關保護條例有望出臺,多部門聯合加大執法力度
廈門市觀鳥會資深會員“山鷹”介紹,原有的白鷺棲息地會因環境破壞而消亡,但也有因環境變好而新增的白鷺棲息地。比如,以前筼筜湖導流堤(廣電大樓對面)附近種植紅樹林后,形成了一片灘涂地,吸引了白鷺來筑巢。“白鷺棲息地的消亡,其實是在警醒人們,建設開發時要尊重自然。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在修整河道時,把護坡推倒,把灘涂地填掉,白鷺就不可能再回來。”
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王亞平透露,目前我市一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條例正在市人大進行二審,立法的保障將使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有力度。這一次啟動白鷺棲息地調查,是希望未來城市在開發建設時,不要去觸碰到生態紅線。調查結果出來后,市政部門將把它分享給環保、海洋漁業、建設等部門,多部門將聯合起來,形成合力保護白鷺棲息地。另外,森林公安也將加大執法力度,懲處破壞白鷺棲息地的行為。
【鏈接】
白鷺定為市鳥 至今已30年
1986年10月23日,廈門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確定白鷺為廈門市市鳥,至今已30年。為紀念白鷺被定為市鳥30周年,大力宣傳保護鳥類、愛護自然的環保意識,市市政園林局聯合市環境保護局、市海洋與漁業局、市水利局等部門開展“愛鳥周”系列活動。
昨天的啟動儀式現場設置了白鷺主題攝影展,各類攝影達人拍攝的白鷺影像集中展出,此外還有蒼鷺、夜鷺以及黃嘴白鷺等十七種鷺科鳥類的影像同步展出。此次攝影展將于3月28日至4月30日在全市各中小學或市民活動場所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