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近幾年引進一批頂尖青年人才,緊盯科研領域前沿。圖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受邀來廈大演講。(資料圖)
【數(shù)據(jù)】
56人
截至2015年12月,全國共有“千人計劃”青年人才1776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553人、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99人。
廈大總計56人次入選,名列全國第14位。其中,“千人計劃”青年人才29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6人、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
文/本報記者佘崢通訊員李靜
說到廈大的“牛”教授,很多人腦海會浮現(xiàn)那些耳熟能詳?shù)脑菏俊①Y深教授,不過,我們今天為您介紹的是廈大頂尖教師中的“小鮮肉”。
這些“小鮮肉”一般是“80后”,他們是近幾年從國外名校引進的青年頂尖人才。
“頂尖”是有來由的,校方一般以國家有關部委的青年人才支持項目來界定這個群體。包括:“千人計劃”青年人才項目、“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和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等,年齡不能超過40歲。
廈大目前有56人入選上述計劃,今天,我們?yōu)槟榻B其中三位青年才俊。
周大旺 研究肝臟再生,“震驚”哈佛導師
【人物名片】
廈大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閩江學者”特聘教授。首批國家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
【教育背景】
本科就讀廈門大學,碩士就讀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博士就讀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yī)學院。哈佛醫(yī)學院博士后。
廈大目前擁有35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周大旺家,就占了兩席,他和妻子陳蘭芬。
兩人相識于廈大,周大旺本科讀化學,陳蘭芬讀生物。廈大畢業(yè)后,兩人赴美留學,在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yī)學院一同獲得博士學位,又一起在哈佛醫(yī)學院做博士后研究。
五年前,在哈佛醫(yī)學院醫(yī)學系當講師的周大旺決定回國。這看上去是個讓人不解的決定,他有很好的美國教育背景,曾在哈佛醫(yī)學院麻省總醫(yī)院做博士后研究,這家醫(yī)院全美排名第一;他和陳蘭芬已經(jīng)有兩個孩子,在美國上學。在很多人看來,他們的未來充滿美好。
但周大旺卻因為看到美國未來發(fā)展的局限而焦慮——當他走出國門,才意識到,國內(nèi)的許多政策其實比美國靈活,更重要的是,周大旺認為,隨著國家對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視和研發(fā)投入的急劇增加,中國將步入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回國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2011年,在美國待了近12年的周大旺,入選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回到廈大。“千人計劃”是國家的頂尖海外青年人才的引進計劃,當年,數(shù)千名海歸報名申請,最終只有143人成功入選,每個人獲得國家和所在大學總共600萬元的科研經(jīng)費資助。
隔了1年,陳蘭芬也帶著孩子回國“投奔”丈夫,她也是“千人計劃”入選者。現(xiàn)在,兩人在廈大生命科學學院組建了一個科研團隊,實驗室400平方米。
周大旺在廈大繼續(xù)他在美國做的前沿研究。撇開晦澀的學術名詞,他研究的是諸如肝臟這樣的器官的大小維持功能——健康者把肝臟捐贈后,正常情況下,切了多少它就長出多少,它似乎有記憶功能。但是,如果肝臟病變,它就失去這一功能,雜亂無章地生長,無序的生長最終導致癌癥的產(chǎn)生。
這位建陽人介紹了這種基礎研究的作用:如果搞清楚細胞里哪些機制導致肝臟的再生,那么,可以把藥物靶向到這些區(qū)域調控肝臟的再生,就像上了一個開關,當肝臟受損或老齡者肝臟處于衰弱狀態(tài),再將它活躍起來,促進肝細胞增殖和再生,恢復其強大的再生功能。這項研究也可以用于肝癌的預防和治療。
周大旺團隊在廈大從事的肝臟再生和肝癌發(fā)生發(fā)展的研究工作,目前已處于世界前沿,甚至超過他之前所在哈佛大學的團隊,當然,更不用說廈大的實驗室條件了,后者“完美勝出”。
周大旺說,他在哈佛時的導師也看到他在廈大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表示“十分震驚,也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