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紛紛來觀看城隍爺巡街。
城隍爺巡街現場。
“保境”“安民”“威武”“肅靜”,昨晚6時40分許,廈門中山路民匯廣場前人山人海,重現古代衙門現場。將軍、衙役裝扮的演員左右兩邊一字排開,堂前供奉著來自廈門和臺南的三座城隍神尊。旺盛的香火使得煙霧向上直沖,鑼鼓響徹四方……
這是城隍夜巡前的重要儀式之一,開設公案,誦經上香,為廈門祈福。作為2016海峽兩岸(廈門)古城民俗文化節重頭戲,本次夜巡首次由廈門城城隍與臺灣縣城隍共同出巡。這也是全臺首邑縣城隍廟神尊第一次走出臺南,來到大陸。而這也是廈門時隔半世紀的首次城隍夜巡。
本次活動由廈門市民俗學會和廈門城城隍廟主辦,中華街道霞溪社區、全臺首邑縣城隍廟等單位共同協辦。
有歷史
時隔半世紀
廈門城隍再次夜巡古城
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明,后來演變為地方的行政神,保護地方安全,并依官制分位階,其職責綜理人間善惡功過,職司陰陽審判,主管人世禍福。
廈門市民俗學會副會長郭坤聰介紹,上世紀50年代,恰逢重要節日,廈門都會舉辦城隍夜巡活動。不過,從上世紀60年代,這項活動就消失了。時隔半個世紀,廈門城隍再次夜巡,對于傳承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昨晚7時許,舉行城隍祭典,宣讀夜巡祈福疏文后,兩岸城隍率領七爺八爺神將、五營旗、清凈爐鼎、鐘馗陣頭、道士團沿著清代廈門古城四城門遺址出巡,路線為廈門名匯廣場行宮(必勝客旁大門)—中山路東段(南門)—霞溪路—古城西路——故宮路口(西門)—金后酒店門前(北門)—古城東路(東門)—城隍廟巷舊地—廈門名匯廣場行宮(必勝客旁大門)。
有契機
三次喜卦
臺南城隍首次走出臺南
這次夜巡由兩岸城隍共同出巡。和以往城隍聯誼相比,此次也有所不同。當年鄭成功率兵渡海赴臺,將廈門城隍請至臺灣多地供奉,廈門城隍可謂是臺灣不少地區城隍的祖廟。可是這次來的城隍可謂臺灣土生土長的“老大”。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主任委員盧江水介紹,全臺首邑縣城隍廟供奉著臺南最古老的城隍爺,至今已有305年,也是當地的官廟。因歷史久遠,相比周邊地區城隍,官階比較高。所以,神尊都很少和臺南以外的城隍聯誼。此次來廈門是他們城隍爺第一次走出臺南,來到大陸。
本次聯誼,也源自廈門臺南城隍爺的心有靈犀。盧江水介紹,來之前請示臺南城隍,三次卜卦也都是喜卦,“看來,廈門城隍的誠意,臺南城隍爺也是欣然接受。”
臺南市文化協會執行總監、海峽兩岸社區營造工作坊鄭道聰說,此次兩岸城隍夜巡,意在共同為廈門祈福,祈求平安鴻運。臺南的城隍也將把福氣帶回臺灣。“他們希望透過這種城隍爺之間簡單清楚的歷史情緣,為兩岸和平發展共同努力。”
有回憶
城隍民俗
喚醒市民對古城的鄉愁
城隍夜巡也受到老廈門人關注。昨晚,中山路原住民劉氏三姐妹特意從高林、東坪、蔡塘相聚于此,陪著母親重拾古城回憶。今年60歲的三妹說,“民俗活動不僅熱鬧,還讓人回味,有著鄉愁的感覺。”
中華街道主任陳澤昭介紹,明代廈門古城4個城門,除了北門,3個都在中華街道轄區。中華街道作為老街區,可謂老廈門鄉愁和文脈所在。廈門市與臺南市兩城文明一脈相承,此次共同舉辦“2016海峽兩岸(廈門)城隍夜巡民俗文化節”,旨在推動兩岸民眾交流,弘揚兩岸古城鄰里團結、互助和睦的傳統美德。
海峽兩岸社區營造工作坊主任周芷茹介紹,本屆古城民俗文化節還將舉辦古城老照片展、古城踏查之旅(老街街巷游)等,他們還將培養當地解說員,制作古城導覽地圖,傳承古城民俗文化。他們還準備將“城隍夜巡”民俗文化,申請為非遺項目,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