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北京去了臺灣 歸根重慶
“《還鄉》比《小城故事》還好!”
昨晨6時,莊奴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去世。一直陪伴照顧他的老伴鄒麟感到有些突然,“本想過兩天拔管后回家。”莊奴曾在20多年前中風,在鄒麟的悉心照料下,完全康復;但去年摔了一跤,又因今年1月份回臺灣,往返兩岸,較為奔波,身體愈發虛弱,后來,又患腦萎縮,聽力已基本喪失,去世前已陷入昏迷。“但沒想到會走得這么快!”常常如照顧孩子一般照顧莊奴二十多年的鄒麟一時接受不了,“不過,所幸如他所愿,葉落歸根。”
莊奴出生于北京,1949年去了臺灣,但葉落歸根是他幾十年不變的心愿。他的許多歌曲都表達了思鄉的情懷。僅2006年,他除了創作《問明月》外,還有《月光柬》、《回家團圓》和《還鄉》。他曾對本報記者說:“其中我最滿意的是《還鄉》,這首歌取材于賀知章的詩歌,情真意切。我甚至覺得它比《小城故事》還好!”
“少小離家老大回……”多年前,莊奴曾在廈門哼唱這首歌。而今,人走,歌在。
【往事】
經紀人楊曦冬:莊奴在廈有兩個第一次
記者黃小芳
知名音樂策劃人、莊奴的經紀人楊曦冬昨日在香港通過電話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楊曦冬這樣形容莊奴:一手好詞傳千古,兩袖清風寄往生。
多次來廈門采風創作
楊曦冬回憶,2003年,莊奴來廈門采風,見鼓浪石一塊巖石上竟然長著一棵樹,被樹木的頑強所震撼,創作《鼓浪石上一棵樹》。
2005年,又到中秋,莊奴參加完央視中秋晚會的錄制,從北京飛廈門,想到一水之隔的金門,有感而發,寫下了后來流傳于海峽兩岸的《兩個門兒門對門》:“福建有個門,門兒叫廈門,臺灣有個門,門兒叫金門,福建臺灣一水隔,兩個門兒門對門。”
2010年廈門舉辦“十億個掌聲——永遠的鄧麗君金曲音樂會”,莊奴飽含對廈門的深情,創作了《廈門海上樂園》。
莊奴在廈門,還有兩個“第一次”。楊曦冬說,2005年中秋,莊奴在鼓浪嶼,第一次博了餅,特別開心,哪怕只得了個一秀,也開懷大笑;次年,莊奴帶著作品《問明月》和《還鄉》來廈門環島路、坂頭水庫等地取景拍攝MV,又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出了鏡。
在廈“拜師學藝”傳佳話
莊奴謙遜,不拿大。楊曦冬說,莊奴晚年給他打電話時,還稱“咱哥倆”。
這一點,本報記者藍碧霞也記憶深刻。莊奴91歲那年到廈門文化藝術中心參觀琴坊,虛心向琴師請教古琴知識,并在琴師指點下撥弄琴弦。完了,莊奴跟小他60歲的“80后”琴師說,今天你教了我這么多,你也是我的老師了,還合掌作揖感謝——莊奴廈門“拜師學藝”,遂成佳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推進廈漳同城化 廈門地鐵6號線全線軌通2025-03-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