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第十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在持續進行,來自全球各地的展商,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展品,更在現場舉辦了各類有趣的活動,令人目不暇接。今天,晨報記者繼續為您呈現本屆文博會的精彩亮點。
亮點[1]
“中國好設計”作品亮相
作為本屆廈門文博會的重要配套活動,“2017廈門國際設計周”之“中國好設計”頒獎盛典同期舉行。“洛可可·洛客新物種設計展”亮相現場,并一舉拿下7項中國好設計獎。
其中,設計師林綏愷用一款齲齒檢測儀拿下了金獎。據悉,這款羅雅光齲齒檢測儀在設計上采用簡約風格,卻又把包裝、收納、充電和消毒等多個功能巧妙地融合到一體。產品可以輕松地從收納盒中拿出或放入,把收納盒連上數據線即可充電,蓋上蓋子就有強紫外線燈進行消毒處理,操作流程相當簡單,也很方便攜帶。
亮點[2]
“金磚元素”影雕現場展示
今年文博會期間,惠和石文化園展區人潮洶涌。原來,這里正在展示具有濃郁“金磚元素”的影雕等作品———《蘭閨雅集圖》《孔雀》《葡萄》等惠和影雕,此前均在廈門會晤期間展示。
“能在廈門會晤展現影雕技藝,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記憶。”惠和石文化園負責人李雅華說,此次選擇在廈門文博會上再次展示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影雕作品,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喜歡影雕技藝,喜歡閩南文化、中國文化。
亮點[3]
發起書法書寫挑戰活動
在文博會現場,名為“好家藝術網”的展商在現場開展了名為“寫對這些算我輸”的趣味挑戰項目。在該公司微信公眾號回復關鍵詞,系統將隨機生成一張書畫作品,挑戰者要在宣紙上,用簡體字正確書寫出作品上的所有文字。
“舉辦這項活動,是希望能喚起大家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好家藝術網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活動發布短短數小時內,吸引了數百位觀眾前來參與,大多數人都能“挑戰”成功,這令主辦方大為驚訝。(海西晨報 記者 葉子申)
聶棋圣和王立誠攜手人工智能機器對戰。
棋圣輸了!感慨人工智能真厲害
昨日,兩岸人機圍棋邀請賽在文博會舉行,兩岸圍棋大師和圍棋AI(人工智能)展開人機大戰,棋圣聶衛平攜手天壤人工智能機器戰隊,對戰世界冠軍王立誠攜手的CGI人工智能機器戰隊,共進行了237手棋,王立誠、CGI人機組合中盤戰勝聶衛平、天壤人機組合。
據悉,這是聶衛平首次參加該類型的比賽。“非常高興能參加文博會,這類型比賽我還是頭一次參加,輸贏意義不是很大。海峽兩岸要多接觸多交流,尤其是圍棋方面。”
聶衛平認為,人和機器之間是沒有勝負的,“人工智能對圍棋提高是很有幫助的,經過深度學習,它們比人厲害。人類棋手應該虛心向人工智能學習,他們有很多可取之處。”
記者了解到,聶棋圣和王立誠攜手人工智能機器對戰,意在將圍棋和人工智能成果通過比賽形式展現出來,更好地推動圍棋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發展。(海西晨報 記者 白若雪)
互聯網知識產權再添保護利器
昨日,網智星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升級后在文博會上與市民見面。據悉,該平臺可為包括影視、音樂、出版、網游、商標及計算機軟件等數字作品及傳統作品的互聯網化發行與信息網絡傳播情況,提供侵權信息的監測、存證、調查、處置一站式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權利人僅需填入作品信息、提出任務需求,就可以“坐收”維權成果。
中國反侵權假冒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倪良表示,有了這一產權保護利器,權利人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同時政府、司法機關在受理侵權案件時,也更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依。 (海西晨報 記者 白若雪)
兩岸特色小鎮研究報告出爐
廈門網訊 昨日,《2017閩臺文化發展報告》在文博會上正式發布。據了解,該報告由廈門理工學院與臺北教育大學聯合兩岸眾多高校研究者編撰,報告聚焦特色小鎮建設,將特色小鎮放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考察,及時反映兩岸特別是閩臺特色小鎮發展成果與際遇,為首部對兩岸特色小鎮(鄉鎮)建設進行系統性考察分析的研究成果。
記者了解到,報告“福建篇”調查分析了福建特色小鎮發展現狀與路徑、福建特色小鎮的產業布局與發展、地域文化與福建特色小鎮建設路徑、福建“僑”文化與特色小鎮建設等;“臺灣篇”則闡述分析臺灣特色小鎮的地方意識、一鄉一品到特色鄉鎮發展、產業節慶活動帶動特色鄉鎮發展、臺灣地方觀光旅游新氣象等;“案例篇”精選閩臺代表性的特色鄉鎮進行舉證剖析。(海西晨報 記者 白若雪)
燒了6窯,最終選出5000個
揭秘入選廈門會晤禮品的建盞燒制過程
本屆廈門文博會期間,一家來自南平的展商———南平市建陽區貴稀堂陶瓷有限公司,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據悉,該展商曾參與今年9月舉辦的金磚廈門會晤,是廈門會晤唯一建盞禮品贊助商。當時,金磚廈門會晤的每個采訪包里,都有一份這樣的建盞套裝———裝有貴稀堂建盞一只、建本文化傳統印刷一份,以及中英文產品介紹卡片一張。當這份有著廈門會晤獨特印記的禮盒套裝在文博會展出后,立即引發了關注。
據貴稀堂負責人吳川介紹,今年四月中旬,該公司接到了為廈門會晤贊助禮品的邀請文件,便果斷地接下了任務,隨即著手安排建盞的準備和燒制工作。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貴稀堂堂主詹桂溪親自參與了設計創作。“經討論,該建盞的器型采用傳統的束口盞,直徑為9cm,高度為5cm。”詹桂溪說,在原料選擇上,則采用最傳統的天然紅壤土和天然礦物釉,再經全手工拉坯、手工刻字,結合宋代傳統建盞底款手中篆刻的特點,通過古法傳統龍窯柴燒燒制。
因為工藝復雜等原因,這批建盞的燒制過程頗為艱辛,成功率僅為10%,精品更為難得。“點火后,需燒窯三天三夜,柴窯的溫度難控制,需全程守窯看火,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詹桂溪說,一窯燒出來,可能有200多種釉色。最終,經過挑選,選定器型端正完整、釉色均勻飽滿的成品。
“這期間,我們一共燒了6窯,每窯出12000個,再經反復挑選,以及20道工序反復測試,最終挑選了5000個精品,作為廈門會晤的禮品。”詹桂溪說。此外,這批禮品的包裝設計也十分講究,以“建本+建盞”的方式,打造本次廈門會晤的文化禮品。(海西晨報 葉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