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將至,廈門市博物館和華僑博物院都推出了以“牛”為主題的展覽,揭示生肖文物和生肖文化獨特的價值魅力,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廈門市博物館聯合中國文物報社及全國43家文博機構共同策劃“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1日在廈門市博物館(體育路主館)一樓A廳開幕,將持續至3月1日。
本次聯展甄選數百張“牛”主題文物圖片,廈門市博物館館藏的“牛”主題文物也登場亮相。展覽共分為“牛族本紀”“五牛迎春”“牛年話牛”三個部分,分別對應自然世界中的牛、歷史文化中的牛和民間習俗中的牛。其中廈門市博物館館藏的唐代十二時辰俑于1997年在湖里區下忠村的薛公墓出土。這組唐代十二時辰俑,不僅是中原文化傳入閩南的重要物證,更是探究唐代廈門名門望族“南陳北薛”中“北薛”的珍稀資料。
華僑博物院與全國百家博物館聯手,共同打造了以“牛氣沖天”為主題的牛文化專題展覽,自今日起在華僑博物院左翼臨時展廳二樓、三樓展出,將持續至3月14日。
展覽以圖版展的形式呈現,共計70幅,匯集了全國各博物館的歷史文物及藝術作品,如闔閭城遺址博物館的“鐵牛”,陜西、安陽等地出土的“牛尊”,圓明園的“牛首”等。
人們通過展覽可以了解到許多從古至今和牛有關的禮儀、風俗民情等。河南安陽出土的一件商晚期的“牛尊”,牛頭前伸,嘴微微張開,體態健壯,形象傳神,頭頂有一對向后彎曲的扁的菱狀大角。整件器物栩栩如生,集鑄造、設計、雕刻藝術于一身。(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 通訊員 鄭婷楠 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