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暖春到炎夏再到寒冬,每天往來于中山路老城區的居民發現,經過9個月緊鑼密鼓施工,中山路、泰山路、釣仔路、水仙路、定安路、太平路、思明西路、大中路等路段街區,正悄然發生改變。記者日前從中山路片區改造提升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了解到,中山路片區首批啟動改造提升的“一路五街”街區內,一批民生改造項目將于節前陸續收尾。
去年7月,廈門中山路被商務部列入第二批全國12條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名單,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的戰略部署,中山路片區改造提升工程以創建全國示范步行街為契機,提升街區環境品質,優化業態布局,強化商貿文旅融合發展,打造最具南洋特色與閩臺風情的高品質步行街。
規劃先行 精準實施“第一道工序”
“一條中山路,半部廈門史”。作為中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步行街,近代廈門的金融、百貨、航運、外貿等行業在此興起、繁榮、發達,眾多商界名流從這里發展走向國內外,中山路一度被視為廈門商業發展的風向標。然而,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的中山路片區,歷經百年滄桑,面臨發展困境:街道空間格局單調,主、輔街發展不平衡;商鋪權屬復雜,業態提升難度大,城市消費核心商圈地位明顯弱化;基礎設施配套破舊老化;交通擁擠,停車設施不足;房屋建筑密集,危房多,人居環境差且安全隱患多;歷史風貌建筑未能得到及時保護……百年歷史老街亟待煥發新生。
為破解難題,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指揮部,并于去年正式啟動改造提升工程。指揮部提出“以精致、精細、精彩的目標,著力將中山路片區打造成為富有歷史底蘊、引領未來消費的歷史人文街區”,要求各相關單位深入挖掘歷史文脈,凸顯歷史街區風貌,融入當代時尚元素,拓展多元商旅業態;要通過傳統和現代的有機融合,把街巷的肌理貫通起來,連點串線,連線成片,實現片區系統性、綜合性提升;要注重內外兼修、上下兼顧,既要擦亮面子,也要筑牢里子,系統解決基礎設施、市政管線等短板和不足,有效清除違章搭建,提升社區整體品質。
指揮部明確中山路片區發展定位和近期、遠期規劃,科學布局空間結構,統籌街區發展主軸和支線,進行功能分區,同時梳理街區有機動線銜接,優化產業布局,將中山路步行街動線節點與周邊旅游景點、商業商圈聯動發展,形成中山路片區改造提升總體規劃和思路,編制《中山路片區整治提升策劃方案》,統領改造提升工程。一系列與中山路片區相關的改造提升專項規劃也相繼出爐,為提升街巷面貌,改善人居環境,突破片區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大力提升老城區承載力和宜居度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在以往片段式的改造基礎上,此次中山路改造提升工程堅持“保護與改造并重”的思路,以科學的規劃為統領,力求凝聚各方合力,在島內舊城改造工作中探索出一條城市文化傳承、功能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補齊短板 改善老城生活環境
去年底正式開工的中山路片區市政燃氣管網建設一期工程,目前已進入尾聲。家住大中路的市民小吳告訴記者,聽到燃氣管網鋪設工程開工的消息,家里最開心的是在老城區生活了數十年的爺爺,“他從來沒用過管道煤氣煮飯,興奮地到施工現場看了好幾次。雖然目前只是主管道鋪設,但對于百年中山路片區來說,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我們都很期待。”據介紹,此次鋪設的市政燃氣管約2000米左右,待整個改造提升工程結束后,符合用氣條件的用戶就可以申請管道燃氣入戶了。
補齊民生短板,提升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是此次中山路片區改造提升的重要內容和目標。針對老城區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需求,指揮部因地制宜,進行全方位、精細化提升。
經過排查,指揮部在思明西路、水仙路、大中路、釣仔路、泰山路等實施危舊房、騎樓排險補強工程,總面積超3000平方米,惠及居民、商家約260戶。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的騎樓建筑,是中山路片區華僑文化的印記,彰顯著獨特的商住建筑美學和濃郁的南洋風情。而今,由于建筑材料自然老化等原因,飽經風霜的騎樓局部破損嚴重,梁板柱空鼓破損露筋、局部鋼筋銹斷、木構件腐朽變質。參建單位齊心協力,施工單位克服管線繁雜凌亂、施工作業面狹小,難度大、風險高等困難,根據個性化方案進行加固,消除了諸多安全隱患,延長了騎樓使用年限,讓更多市民游客一睹騎樓建筑的風姿。
去年啟動的管網施工,包括給排水、通信和燃氣等一系列工程,在優化工作時序、盡量降低對居民商家影響的前提下,逐街、逐片穩步推進實施:20年來首次進行大面積系統更新供水管道,長度約2.2公里;進行大面積排水管道清淤排堵;打造50年一遇雨水防澇系統;增設5G基站,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公房資源讓渡于民,原本路面的配電箱等挪進公房,騰出空間建設街心公園,為居民游客提供優質的公共空間。
近日,中山路步行街東段(霞溪路到思明南路)改造路面陸續拆除圍欄,原先的混凝土路面改成石材鋪貼,表面為防滑的荔枝面,更適合步行。“全線近300米路面將于節前全部鋪貼完成,還將增加綠植、霧森系統加以點綴。”施工方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將溝通、服務工作做在前、做到細,盡力為居民解決后顧之憂,這些做法令中山路片區城市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獲得居民的支持,進展較為順利。泰山路一位獨居老人,雖然也很支持整治提升工作,但由于此前家里將廚房、廁所建在陽臺處,他擔心陽臺改造后,煮飯、上廁所問題無法解決。社區居委會在走訪中獲悉后,通過指揮部協調設計單位,為其重新規劃生活功能空間,解除了老人的顧慮。像這樣互相支持、體諒的暖心例子,在此番老城的改造提升工程實施中還有不少,以人為本的原則,貫穿始終。
創新融合
擦亮老牌商業街金字招牌
隨著中山路片區業態提升行動的實施,1月1日,以閩南特色小吃起家的夏商好清香重回“老城區”,新店位于定安路6號、8號。據介紹,妙吉祥、八寶丹等老字號也將入駐中山路。
中山路,廈門最具標志性意義的商業街區,也是廈門城市的商業核心區、重要旅游區,指揮部決心復興、重塑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廈門特色商業街區,借著“商旅文”融合的翅膀,讓“金字招牌”重煥光彩。
為解決制約中山路片區商業品質提升深層次難題,指揮部創新片區商業運營管理機制,由國企建發作為運營主體統一管理、統一招商、統一運作,開發中山路房屋信息可視化系統并支持跨平臺應用,讓公房資源整合更加科學、便捷。同時,相繼編制業態規劃及導則,下一步還將制定出臺系列業態引導獎勵政策。
日前,國內著名喜劇品牌“開心麻花”落地廈門中山路,堪稱中山路片區業態提升工作一個擲地有聲的重磅成果。北京開心麻花娛樂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將與廈門合作,在中山路人民劇場原址打造“開心麻花廈門人民劇場”,以此為載體,引進成熟劇目,更為廈門量身定制原創劇目,努力成為廈門文化娛樂產業的頭部力量、一張嶄新的廈門文化名片,也為片區物業活化樹立典范。
位于中山路步行街的廈門總商會舊址,見證了廈門百年商業史的啟航與發展,更見證了廈門最老牌商業街——中山路的繁榮昌盛。目前,廈門總商會舊址正在進行內部修繕,按照規劃,將打通縱向文化體驗空間,引入單向空間等多個優質商業體,以及多個百年老字號和“非遺”項目,傳統與時尚相融合,共生共存,優勢互補,這棟富有代表性的建筑將以此種開創性的立體產業模式重回人們視野。
中山路向來是國內外游客的打卡點,以傳承活化歷史文脈、彰顯歷史文化名街特色為目的,指揮部拓展街區縱深空間,創新呈現模式,連點串線提升,連線成片盤活,形成傳統文化游、民國風情游、精致老宅游三類特色文旅游覽線路,發展體驗業態,讓文化資源“活”起來。
在未來五年的廈門發展藍圖中,隨著“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以及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中山路片區被賦予本島城市功能品質提檔升級的使命。
站在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的全新起點,中山路片區改造提升工程將借鑒先進理念引領規劃、建設、運營工作,健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力爭將中山路打造成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高品位步行街”,同時激活帶動周邊成片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生活新標桿地。
【亮點】
民生工程
●市政燃氣管網首度接入百年中山路街區,一期工程目前進入尾聲,完成約2000米管道鋪設。
●管線規整、弱電纜化改造提升進度已超50%。
●實施危舊房、騎樓排險補強工程,總面積超3000平方米,惠及居民、商家約260戶。
●20年來首次進行大面積系統更新供水管道,長度約2.2公里;進行大面積排水管道清淤排堵;打造50年一遇雨水防澇系統。
●增設5G基站,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騰出空間建設街心公園,為居民游客提供優質的公共空間。
業態提升
●國內著名喜劇品牌“開心麻花”落地廈門中山路。北京開心麻花娛樂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將與廈門合作,在中山路人民劇場原址打造“開心麻花廈門人民劇場”。
●廈門總商會舊址正在進行內部修繕,將引入單向街空間等多個優質商業體以及多個百年老字號和“非遺”項目。
●拓展街區縱深空間,形成傳統文化游、民國風情游、精致老宅游三類特色文旅游覽線路,發展體驗業態。(廈門日報記者 劉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