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廈門市財政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強化“財政+金融”理念,突出“快優實”要求,做好“加減乘除”法,算好社會經濟發展“大賬”與資源投入產出“細賬”,不斷推動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財政保障。
加法
增加力度速度準度
讓資金精準靠前發揮效用
“加法不是簡單的增加投入,而是通過精心調研與機制設計,針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加快財政資金支出的力度、速度與精準度,推動相關產業、領域的快速發展。”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財政工作的“加法”,主要運用在助企紓困和保障民生兩方面。據介紹,今年來,市財政局會同工信、商務、文旅、交通等14個部門,集中推出了一批助企紓困政策“組合拳”,并實施“免申即享”加快扶持資金兌現。1-4月,全市兌現產業扶持資金超60億元,比去年同比增長12%。就業、教育、衛生健康等重點民生支出同比增長8.5%,高出全市支出增幅7.7個百分點。
此外,市財政局還加大爭取中央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與中央直達資金的撥付速度。今年爭取新增政府債券320億元,已全部分配并發行完畢。中央直達資金40億元已全額下達,惠及企業超4萬家、市民超150萬人。
減法
減稅降費壓減低效支出
把有限財力用在刀刃上
通過減稅降費、壓縮一般性支出與低效支出,財政部門以“暫時減法”換取企業發展的“長期加法”,用政府部門的“緊日子”換取百姓生活的“好日子”。
記者了解到,今年1-4月,全市財稅部門辦理退稅減稅降費近百億元,實現應退盡退、應享盡享。自2016年以來,中央減稅降費的力度一年大過一年,我市累計減稅降費超過1200億元,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累計新增市場主體15萬戶,帶動稅收收入累計增收1500億元。
面對減稅降費造成的平衡壓力,我市把政府“過緊日子”作為常態化紀律要求,今年來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平均壓減16%,統籌“趴窩”資金25億元,集中財力保障疫情防控和助企紓困。在產業、科技、人才、社會事業等多個領域,市財政局還啟動支出政策績效評價專項行動,統籌整合低效無效政策,加大低效支出、沉淀資金清理力度,確保有限財力真正用在刀刃上。
乘法
運用財政政策金融工具
撬動更多資源服務城市發展
隨著地鐵、新機場、新城片區開發等基礎設施的全面開建,我市財政收支矛盾壓力驟增。如何破解城市建設、產業培育等資金保障難題?市財政局給出了明確答案:實施“一體兩翼”戰略,統籌各類資金、資產、資源,充分運用財政政策和金融工具,撬動更多資源用于城市建設發展。
“所謂‘一體’指的就是資金、資產、資源,這三者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要統籌來對待。”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解釋說,“而所謂‘兩翼’就是指財政政策和金融工具,通過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引入社會資本放大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加速資金周轉,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用。”
據介紹,市財政部門全力推進我市投融資體制改革,針對不同項目融資需求,分類設計投融資模式。今年來通過新增債券、資金調度等多渠道籌集近900億元建設資金,同時推進5個PPP項目建設,組建城市建設投資基金,申報9個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產業扶持領域,市財政局創新設立增信基金和技術創新基金,目前已為企業提供融資超過200億元,惠及企業近4000家,穩定就業超12萬人。“財政+金融”政策的組合效應正不斷顯現。
除法
雙管齊下防范化解風險
守住財政安全底線
“底線思維很重要!如果說工作成效是分子,那安全風險就是分母,必須控制、降低風險,成效才不會被打折扣。”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說,財政部門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原則,會同各級各部門合力排除各種政治風險、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確保各項財政政策、財政資金的安全、規范、高效使用。
據了解,今年來,市財政局一方面加強各種思想政治、財政金融、前沿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培訓,提升財政干部“識風險、抗風險”的能力和素質;另一方面圍繞減稅降費、資產管理、涉農資金等七個方面,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強化財經紀律剛性約束,加強財政直達資金監管,確保資金直達基層、惠企利民。
【數據】
今年1-4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699億元,完成全年預算42.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3.8億元,完成全年預算目標44.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三,全市地方級收入稅性比居全省九地市第一。(廈門日報記者 陳泥 通訊員 孔慶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