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志愿者們與林阿婆一起歡度小年(東南網記者 李奇 攝)
俗話說,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凈灶膛。2月3日是農歷臘月廿四,正值南方小年。這天,廈門市集美區杏濱街道錦園社區林阿婆的小院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大掃除、包餃子、圍爐閑話,幾位“兒女”相約趕來給老人過小年,場面溫馨又熱鬧。
圍繞在林阿婆身旁的是集美區計生協“暖心家園”社工魏桂蕓、林曉紅和“金色陽光”志愿者們。大家一邊整理雜物、打掃衛生,一邊有一茬沒一茬地跟老人聊著天;燙漿糊、貼春聯、掛燈籠,將小院子裝點得“年味”濃濃。
屋子收拾妥當,社工、志愿者們又挽起袖子切菜、拌餡、調味,不一會兒,各式各樣的餃子“躺”滿了桌子。不僅有餃子,社工還精心準備了各式菜肴和熱氣騰騰的火鍋,一桌豐盛又質樸的小年“家宴”在林阿婆的院子里歡樂開席。
“阿婆跟我開玩笑說,一年來這么多次,門檻都快給我踏平了。”魏桂蕓說,除了一年一度的小年之約,她們還不定期上門了解近況,全力為老人排憂解難。去年,倆人在入戶過程中發現林阿婆家多處漏水,在她們的協調推動下,計生協、社區多方合力翻新屋頂,為老人解決了大難題。
集美區有計生特殊家庭一百多戶,其中有不少像林阿婆這樣的高齡獨居老人。如何敲開房門,打開“心門”?幾乎每個月,集美區計生協“暖心家園”都會舉辦聚餐、登山、觀影會、生日會等,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集體的溫暖與關懷。
魏桂蕓為林阿婆整理雜物、打掃衛生。(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以集體活動為敲門磚,服務要打出差異化、定制化,堅持不懈走訪、電訪,摸透切實需求是關鍵。“誰家有什么困難,誰有哪些基礎病,誰有哪些興趣愛好,都是我們要記在心里的事情。”林曉紅說,在日復一日的服務中,她們成了很多計生特殊家庭的一分子,“經常誰家煮了好吃的,還特意打電話叫我們。”
“很多暖心家人從一開始自己默默掉眼淚,到愿意靠在我肩膀上哭,慢慢打開心扉。”魏桂蕓堅持用“暖心家人”這個稱呼,她說,叔叔阿姨們已經不僅僅是服務對象,而是一起努力走出“陰霾”的“戰友”。
用愛匯聚“金色陽光”,攜手打造“暖心家園”。目前,集美區有二十多戶計生特殊家庭主動穿上了“金色陽光”志愿者的藍馬甲,在奉獻中尋找精神寄托、收獲別樣快樂,實現了“雙向奔赴”。
“我就把她們當女兒看。”志愿者謝阿姨這樣形容與魏桂蕓、林曉紅的關系。兩年前,謝阿姨和丈夫華哥加入“金色陽光”,夫妻倆總是騎著摩托車趕赴一個又一個活動現場,成為魏桂蕓、林曉紅的“左膀右臂”。謝阿姨說,加入這個大家庭后,心結解開了,心情開朗了,認識了很多“家人”。
“越是過年過節,看到別人闔家團圓的時候,他們最需要陪伴。”林曉紅說,很多人不理解她們的工作,過程中需要有很強的心理調適能力,也會遭遇挫折和不甘,但“看到他們的轉變,也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
“我們的工作量很大、很忙,但大家像家人一樣給我們力量。”在林阿婆的院子里,魏桂蕓舉杯感謝在場的眾人。她說,每次遇到困難,志愿者們都從四面八方趕來幫忙,如同點點薪火匯聚成了冬日暖陽。
小年是過年的開端,是春節的序曲,給人們帶來溫暖、溫馨和對新年美好的期盼。“家宴”結束,魏桂蕓、林曉紅和志愿者們已經約好,下一個小年要再在這里相聚。(記者 李霖 陳淼淼 李奇)
林曉紅(右)和志愿者一起為林阿婆家貼春聯(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志愿者們在林阿婆家包餃子、過小年(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林曉紅和志愿者們合影留念(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