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統籌 共富共美先行
廈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廈門堅持以城帶鄉、城鄉融合,鄉村的吸引力與日俱增。圖為美麗的大帽山。(記者 王火炎 攝)
一個個美麗鄉村煥發新顏,一個個都市田園綜合體讓眾多市民游客慕名前往,一個個現代農業項目火熱推進……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鷺島大地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鄉村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緊扣“建設城郊型農村,發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農業”定位,近年來,廈門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堅持以城帶鄉、城鄉融合,以城鄉統籌規劃來引領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實現農村融入城市、城市反哺農村,努力走出具有廈門特點的“城鄉融合”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基礎對接 加快城鄉互聯共通
如今,島外四區從“大農村”蛻變為“城鄉融合”的主戰場。廈門加快推進城鄉設施一體建設,在全省率先探索村莊規劃多村聯編,實現城鎮開發邊界外92個村莊規劃全覆蓋。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通公交率100%,自來水普及率超95%,農網供電可靠率達99.99%,實現農村地區光纖100兆全覆蓋、廣播電視“戶戶通”。
按照“產業化、景觀化、生態化、品牌化”思路,廈門以“一村一案”高質量推動12個鄉村振興精品村建設,全面推進99個試點示范村創建,培育103個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典型案例;按照“串點連線成片”思路,打造18條“產業興、生態美、環境優”鄉村振興動線,鄉村振興動線建設機制獲全省推廣,推動鄉村振興“點上創精品、線上有特色、面上出成效”。
產業互補 促進城鄉綠富共贏
根據自身特點,廈門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農業。
以綠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廈門成立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探索農碳交易新路徑,全國首創農村生活污水“三管接戶”“三水聯治”“三方共管”治理模式,1216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形成農村生活污水全鏈條、系統化治理“廈門經驗”。
為破解鄉村普遍存在的“工作日冷清”問題,廈門于今年初印發《關于引客下鄉助推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工作方案》,推動城市會議、研學、培訓、療養等活動進入鄉村,助推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廈門發布引客下鄉村跡圖,匯聚島外四區的團建、培訓、游玩、研學等主題路線及重點村的吃購玩住等信息,首批推出17個重點村居、24條鄉村振興主題路線,助推引客下鄉活動走深走實。
堅持“聚焦重點、精準發力、招大引強”,廈門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招商,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5家,加快集美雙嶺等5個城郊農業重點片區試點建設,成立廈門智慧農業產業園,2023年,全市39家農作物種子經營企業年銷售額超5億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2023年實現營收1241億元。
社會融合 加強城鄉多元共治
堅持從人員、文化和治理等方面持續融合,廈門在城鄉融合的雙向奔赴中跑出加速度,建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廈門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廈門以農業龍頭企業骨干、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家庭農場經營者等為重點,推行訂單式、項目式和自主式等培訓方式,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1.7萬余人次,認定新型職業農民858人。農民努力向市民化、專業化、職業化轉型,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市民返鄉成為“新農民”,他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
廈門還統籌調配市直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1+1”掛鉤幫扶集體經濟收入較不穩定的相對薄弱村。2023年,廈門147個行政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23.1%,村均年收入為113.13萬元,基本實現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預期目標。
要素流通 推動城鄉資源共享
堅持城市反哺農村,廈門不斷推動人才、技術、資本和土地等資源要素有序雙向流動、互補共贏。
廈門創新性引進九七華夏、云趣等國內知名鄉建團隊,形成鄉村振興陪伴式服務模式,打造海滄蘆塘社等5個兩岸融合治理示范點。284名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活躍在鄉村振興一線,數量居全省第一。廈門下派市級科技特派員378名,實現行政村服務全覆蓋。
21家在廈主要涉農金融機構成立全省首個“金融支農聯盟”,設立農業領域信?;鸷涂萍紕撔庐a業基金,農業農村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完善。(記者 吳曉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